陀思妥耶夫斯基二十多歲時寫了一部中篇小說《窮人》,學工程專業的他怯生生地把稿子投給《祖國紀事》。編輯格利羅維奇和涅克拉索夫傍晚時分開始看這篇稿子,他們看了十多頁後,打算再看十多頁,然後又打算再看十多頁,一個人讀累了,另一個人接著讀,就這樣一直到晨光微露。他們再也無法抑製住激動的心情,顧不得休息,找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住所,撲過去緊緊把他抱住,流出淚來。涅克拉索夫性格孤僻內向,此刻也無法掩飾自己的感情。他們告訴這個年輕人,這部作品是那麼出色,讓他不要放棄文學創作。之後,涅克拉索夫和格利羅維奇又把《窮人》拿給著名文藝評論家別林斯基看,並叫喊著:“新的果戈理出現了。”別林斯基開始不以為然:“你以為果戈理會像蘑菇一樣長得那麼快呀!”但他讀完以後也激動得語無倫次,瞪著陌生的年輕人說:“你寫的是什麼,你了解自己嗎?”平靜下來以後他對陀思妥耶夫斯基說:“你會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做出了反應:“我一定要無愧於這種讚揚,多麼好的人!多麼好的人!這是些了不起的人!我要勤奮,努力成為像他們那樣高尚而有才華的人!”後來陀思妥耶夫斯基寫出了大量優秀的小說,成為俄國十九世紀經典作家,被西方現代派奉為鼻祖。
格利羅維奇、涅克拉索夫、別林斯基因各自的成就贏得人們的尊敬,但同樣令人們尊敬的是他們“騰出一隻手”托舉一個陌生人的行動。而且從最初他們就預料到這個年輕人的光芒將蓋過自己,但聖潔的他們連想也沒想就伸出了自己的手。
“騰出一隻手”給別人肯定會犧牲自己的利益,別林斯基等三位偉大的藝術家雖然後來被陀思妥耶夫斯基搶了光芒,但畢竟因陀氏的成功而使自己的人格舉世皆知。生活中更多的“騰出一隻手”者則是默默無聞的,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像陀氏那樣成為“不再重放的花朵”。然而“騰出一隻手”給別人,在於過程,而不在於結果;無論被托舉者最後是否平凡,無論能否得到回報,都不影響愛的價值。
讚揚可以使卑微者變得自信,規勸可以使狂妄者變得冷靜,鼓勵可使絕望者找到生活的光芒,“給予”的天空是無限廣闊的。
4.嘲笑也是一種幫助
受到了嘲笑,不要窘態畢露,無地自容,正因為嘲笑中往往存有真實的成分,事實越正確,刺激越厲害,如果立馬反戈難免見你狹隘。不妨把它當作是別人幫你認識缺點、改正缺點的善舉。
美國伊諾州的康農,在他初任眾議院的議員,當眾講演時,言詞流利的新澤西代表斐普士說:
“這位從伊利諾斯來的先生,口袋裏恐怕還裝著雀麥呢?”
他的意思是諷刺他還未脫掉農村氣息,而全會場的人聽見了,弄得哄堂大笑,這該是多麼的受窘,多麼難堪的事。
但是康農雖貌相粗野,心地卻很澄明,他坦白承認斐普士先生所說的,雖然是嘲弄,但也是事實,從容不迫地答道:
“我不僅在口袋中有雀麥,而且頭發裏還藏著草子。我是西部人,難免有些鄉村氣,可是我們的雀麥和草子,卻能長出最好的苗來。”康農因為這雖似自貶身分的反駁,卻名聞全國,大家反而恭敬地稱呼他“伊裏諾斯最好的草子議員”。康農知道:對付嘲笑這一類事,不能躲閃,也不能害怕,你愈躲閃、愈害怕,它便愈攻擊你,使你日夜不寧,你若迎頭痛擊,反而能為你所克服,而無所施其技。就好像遇到野狗一樣,狗若見你怕它,它便越肆意咆哮,你若轉身對付它,它反而停了狂吠,向你搖尾乞憐。
頭腦清晰的人,決不以完人自居,他自知有許多缺點。須待改進,而別人的批評,正可把這些不自知的缺點揭露出來。我們的臉皮,也不可太薄,一受批評,言中你的缺點,便神經過敏,而不能強自鎮定,這是缺點,但如果臉皮太厚,漠然無動於衷,而不接受別人的批評,改進自己的缺點,這也是不對的。
把嘲笑當成是別人能給你最好的東西,把它當作進步的力量,被嘲笑擊倒的人,隻能增加嘲笑者的理由。
5.滿意的和不滿意的
從前有一位畫家,想畫出一幅人人見了都喜歡的畫。經過幾個月的辛苦工作,他畫好了他的作品,便拿到市場上去展出。他在畫旁放了一支筆,並附上一則說明:親愛的參觀朋友,如果你認為這幅畫哪裏有欠佳之筆,請你賜教,在畫中著上記號。
晚上,畫家取回了畫,發現整個畫麵都塗滿了記號——沒有一筆一畫不被指責。畫家心中十分不快,對這次嚐試深感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