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為什麼不停下來(1)(3 / 3)

畫家決定換一種方法再去試試。於是他又摹了一張同樣的畫拿到市場上展出。可這一次,他要求每位觀賞者都將其最為欣賞的妙筆都標上記號。結果是,一切曾被指責的筆畫,如今卻都換上了讚美的標記。

“哦!”畫家不無感慨地說道:“我現在發現了一個奧妙,那就是我們不管做什麼,隻要使一部分人滿意就足夠了:因為,在有些人看來是醜的東西,在另一些人眼裏則恰恰是美好的。”

我們為人處事經常按別人的反應來決定,而很難按自己的意願去行動。尤其是在關於“成功”、“幸福”之類重要的問題上,一切似乎已經有了約定俗成的標準。弗洛伊德說:“簡直不可能不得出這樣的印象,人們常常運用錯誤的判斷標準——他們為自己追求權利、成功和財富,並羨慕別人擁有這些東西,他們低估了生命的真正價值。”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小和尚非常苦惱沮喪,禪師問他何故,他回答:“東街的大伯稱我為大師,西巷的大嬸罵我是禿驢,張家的阿哥讚我清心寡欲、四大皆空,李家的小姐卻指責我色膽包天、凡心未了。究竟我算什麼呢?”禪師笑而不語,指指身邊的一塊石,又拿起麵前的一盆花。小和尚恍然大悟。

其實,禪師的笑而不語,正是一語道破了生命的本義。他的意思是說,石塊就是石塊,花朵就是花朵,自己就是自己,根本不必因為別人的說三道四而煩惱。別人說的,由得別人去說,那隻是別人的看法而已。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遇見類似的事情。當某人做了一件善事,引起身邊同事們的注意時,會聽到各種截然不同的評論。張三說你做得好,大公無私;李四說你野心勃勃,一心往上爬;上司讚你有愛心,值得表揚;下屬則說你冷漠無情,毫無創意……總之,各種各樣的議論,有的如同飛絮,有的好似利箭,一一迎麵撲來。怎麼辦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心態。有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時,更可以學習學習魯迅先生,“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別人說的,讓人去說;別人做的,讓人去做。嘴巴長在人家臉上,你想控製也控製不了。然而,絕不要被人家的評論牽住自己,更不要為別人的言語苦惱自己。記住,自己就是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太在乎所有人的看法隻能使自己陷入困境無以自拔,因為大家不可能想得都一樣,隻要自己滿意就行了。

6.遺忘也是上帝的禮物

上天賜給我們很多寶貴的禮物,其中之一即是“遺忘”。隻是我們過度強調“記憶”的好處,卻反而忽略“遺忘”的功能與必要性。

例如:失戀了,總不能一直溺陷在憂鬱與消沉的情境裏,必須盡速遺忘;股票失利,損失了不少金錢,當然心情苦悶提不起精神,此時,也隻有嚐試著遺忘;又如,期待已久的職位升遷,人事令發布後竟然不是你!情緒之低潮可想而知。解決之道無他——隻有勉強自己遺忘。

可見,“遺忘”在生活中有多麼重要!

然而想要遺忘,卻不是想像中那麼容易。遺忘是需要時間的。隻不過,如果你連“想要遺忘”的意願都沒有,那麼,時間再長也無濟於事。

一般人往往很容易遺忘歡樂的時光,但對於哀愁的經曆卻經常憶起,這是對遺忘哀愁的一種抗拒。換言之,人們習慣於淡忘生命中美好的一切,但對於痛苦的記憶,卻總是銘記在心。為什麼呢?難道我們真的如此笨拙?

不,當然不是。關鍵在於我們的“執著”。我們很少靜下心來檢查自己“已有的”或“曾經擁有的”,總是“看到”或“想到”自己“失去的”或“沒有的”。這,當然注定了難以遺忘。

的確,我們這一代的人,好像個個都太精明了。無論是待人或處事,很少檢討自己的缺點,總是記得“對方的不是”以及“自己的欲求”。其實到頭來,還是很少如願——因為,每個人的心態正彼此相克。

反之,如果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夠試圖將對方的不是,及自己的欲求盡量遺忘,多多檢討自己並改善自己,那麼,彼此之間將會產生良性的互補作用,這也才是我們所樂意見到的。

相信,每一個人都希望重新見到過去那種不那麼功利的社會。這必須大家都肯放下身來,一齊學習“遺忘”——遺忘那些該遺忘的人、事、物。

真正快樂的人不會計較過去,我們的大腦容量雖然很大,記得太多不該記的東西隻能徒增心靈的負擔,遺忘很難,那就試著別再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