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殘疾的僅僅是軀體而已
殘疾不是一種缺陷,至少身體有殘疾的人,他們的心靈仍是健康的。一個天生就沒有手腳的人,卻以自己的不懈努力成為公眾人物和著名主持人,這就是日本青年乙武洋匡的成長曆程。他給人們留下的不僅僅是震撼和思考,更給我們帶來了他與眾不同的思想。
現年23歲,仍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學係念四年級的乙武洋匡,已經是一個知名的人物。他的自傳出版後,7個月內就銷售了380萬本。日本TBS電視台也請他策劃主持“新聞的森林”節目。
讓那麼多人注意到這個年輕小夥子的,當然是他身體上“五體不滿足”的特征——從出生開始,醫師就判定他是“先天性四肢切斷”,換句話說,就是“天生沒手沒腳”。
但乙武的魅力所在,卻是他麵對先天殘疾的態度。勵誌的故事,大多數人都聽過不少,但當乙武以短小到幾乎沒有的手腳,認真地在籃球場上進行他所謂的“超低空運球”的時候,還是相當令人感動的。更何況,在他從小至今的成長曆程中,他又學遊泳,又參加運動會賽跑,甚至參加學校的橄欖球隊,還積極從事社區發展工作。“五體不健全”對他來講,隻是一個“特征”,而非“缺陷”。
值得指出的是,乙武對於“殘疾”卻以個性化的體驗提出了與眾不同的詮釋,正如他在自傳中指出的那樣:
“雖然的確不大有人會覺得‘殘疾者才有吸引我的魅力’,不過也用不著在意,最後還是要看每個人自己的魅力。
“如果自己不能接受工作內容,也不會對自己的職業產生‘自尊’吧!也許社會的確不容易混,不過我可不想‘無可奈何’地工作。
“一般人常說,‘要克服殘疾’,或是‘跨越殘疾的限製’,我和我的爸媽卻完全不適用這種形容詞。因為我們沒有把殘疾當做一種缺陷。
“小孩子很純真,看到殘疾者會問‘為什麼’。隻要解答了他們的疑問,他們就會毫無成見地接納。我希望更多人問我,最好是當麵來問我‘為什麼?’否則他們如果把這個疑問一直留在心底,就會變成對殘疾者的‘心理障礙’。”
人們注意到,乙武的成功其實來自於他對自己的充分自信。
乙武說:“我認為我的個性是脆弱的,但我從來沒有因為殘疾而感到脆弱。”他覺得自己有時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這是個性脆弱的表現,但這與身體殘疾沒有什麼關係。事實上,從他出生後第一個月,第一次與他的母親見麵時,他母親超乎在場所有人的想像說了第一句話,“好可愛”,以及他在小學時的老師,刻意讓他過著與正常小朋友一樣的校園生活這兩點來看,乙武能夠以不同眼光看待自己的先天殘疾,已是生來自有。
麵對現在的成功,乙武有些不習慣,他說:“成了名人有很多的限製,像現在和女孩子一起走,別人看了覺得很奇怪,成為目光的焦點。”
乙武現在就有了盛名之累。不過,乙武相信,雖然成為名人對他來說帶來不少限製,但也因此有機會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傳達給許多人,這還是很有意義的事。例如,他會覺得,現在各界對他矚目,或許過些時候就不會再有人去評論他,他不願自己隻是帶起一股熱潮,而希望能夠有持續性。目前,他便通過媒體,一方麵接受訪問,把自己成長的一些想法告訴別人;另一方麵,在他自己的節目當中也訪問別人,傳達別人的想法。
“既然有殘疾者做不到的事,也應該有殘疾者才能做到的事。上天是為了教我達成這個使命,才賜給我這樣的身體。”這句話也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深思。
殘疾有時不屬於殘疾者本身,而屬於正常人的眼光,他們隻是身體與眾不同,其他與我們有什麼不同呢?
8.退讓的藝術
清河人胡常和汝南人翟方進在一起研究經書。胡常先做了官,但名譽不如翟方進好,在心裏總是嫉妒翟方進的才能,和別人議論時,總是不說翟方進的好話。翟方進聽說了這事,就想出了一個應付的辦法。
胡常時常召集門生,講解經書。一到這個時候,翟方進就派自己的門生到他那裏去請教疑難問題,並一心一意、認認真真地做筆記。一來二去,時間長了,胡常明白了,這是翟方進在有意地推崇自己,於是心中十分不安。後來,在官僚中間,他再也不去貶低而是讚揚翟方進了。
明朝正德年間,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王陽明率兵征討,一舉擒獲朱宸濠,建了大功。當時受到正德皇帝寵信的江彬十分嫉妒王陽明的功績,以為他奪走了自己大顯身手的機會,於是,散布流言說:“最初王陽明和朱宸濠是同黨。後來聽說朝廷派兵征討,才抓住朱宸濠以自我解脫。”從而想嫁禍並抓住了王陽明,作為自己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