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無形的羈絆(4)(2 / 3)

過多的磨難,對於一個英雄來說,或許是件幸事,誠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卻無論如何是一種不幸,中國的近代史已把這一點昭示得清清楚楚。古人言:多難興邦。這隻是一種狹義上的真理,而不是廣義上的真理。英國作家希爾頓在他的小說《失去地平線》中,虛構了一個地名——香格裏拉。後人多把香格裏拉喻為世外桃源。

遺憾的是,人們命運中的香格裏拉總是虛幻之景,而生命中坦塔羅斯式的磨難卻是百分之百的真實。

就人生而言,總是從平坦中獲得的教益少,從磨難中獲得的教益多;從平坦中獲得的教益淺,從磨難中獲得的教益深……因此,若想做一個非常平凡的人,則是磨難少一些更好;若想做一個出類拔萃的人,則不妨多經曆些磨難。

人的容顏往往和磨難成反比,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難成正比。

磨難能使人優秀。如果既想成為優秀,又想遠避磨難,這樣的事情幾乎是極少可能發生的。磨難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教科書,是一所磨煉意誌的最好大學,它就像音符,強者把它奏成凱歌,弱者把它譜成哀曲,隻有正視磨難,才有權在勝利麵前點頭微笑。

17.“正義”的辯解

《猶太法典》說:“原以為一定會有人帶蠟燭進去,可是一走進房間裏,發覺整個房間都是黑漆漆的,沒有半個人拿著蠟燭。其實隻要每個人都拿一根小蠟燭進去,這個房間就會像白天那般的明亮。”

猶太教是反對猶太人放棄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的。

古代的拉比們說過:“好事可以分享,自己的責任一定要自己負。”

因為不管是把事情推給別人,還是歸咎於環境,自己的責任仍然存在而無法消失,所以猶太人總不把責任推給別人,而是自己動手去做。

因為人總是在世界的中心,不能完全抹消自己,當然也就不能抹消自己的全部責任,隻要存在一天,人們就會有一天的責任,即使可以把其中的一半責任推給環境,但自己仍須負擔另外的一半責任。

不朽的上帝對他的使者蓋博瑞兒說:“去!在那些正直人的前額上用墨水做個標記,這樣破壞天使就不會傷害他們;在那些惡人的前額上用血做標記,破壞天使就會消滅他們。”

這時正義站在上帝麵前說:“宇宙之王,第一種人和第二種人有什麼不同?”“第一種人是徹底的好人,”上帝回答說,“第二種人是徹底的壞人。”

“宇宙之王,”正義爭辯道,“正直的人有力量反抗其他人的行為,可是他們沒有這麼做。”“……你知道,”上帝回答說,“即使他們反抗過了,邪惡的人也不會聽他們的話。”“宇宙之王,”正義說,“你知道那些壞人不會改變,可是那些正直的人知道這一點嗎?”

由於正直的人沒有反抗,上帝改變了主意,沒有把他們和邪惡的人分開。

這是上帝對於一個放棄自己責任的人的處置。

放棄自己的責任是上帝不寬恕的事情,所以猶太人在現實的生活中,從不逃避自己的責任。為了負起自己的責任他們甚至可以去傾家蕩產,可以去犧牲性命。正是因為猶太人在任何時候不會放棄自己的責任,所以他們在別人心中講究誠信,在商場注重契約。

在猶太人眼中,人永遠無法逃避責任。自瞞自欺易,但卻無法逃離世人銳利的眼睛。因此,自己的責任一定要自己負。

有一個猶太人,接到美國芝加哥一個公司3萬個刀叉餐具的定貨單,雙方商定的交貨日期是9月1日。這個商人必須在8月1日從本港運出貨物,才能在9月1日如期交貨。

但是,由於一些意外事故,商人沒能在8月1日趕製出3萬個刀叉餐具。這位猶太商人陷入了困境,但他絲毫沒有想到要給對方寫封情真意切的信,要求延期交貨並表示歉意,因為這本身就是違背契約,不符合猶太商法,並且也是逃避責任的做法。結果,後來這位猶太商人花巨資租用飛機送貨,3萬個刀叉如期交貨了,這位猶太商人損失了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