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不息者把挫折當成通向成功的天梯,什麼時候都不要以為自己一無所有。
1.無意識的自閉
鄒麗雅是20世紀90年代初去美國陪讀的,現在她已經取得了美國康涅狄克州立大學金融碩士學位和美國保險精算師資格證書。與此同時,她也收到了美國移民局的入籍通知。
可是,鄒麗雅並沒有馬上辦理入籍手續,她有自己的想法,理由如下:自己的小學、中學、大學都是在中國完成的,她怎麼也忘不了那時中國老百姓的人民幣幫助她完成的這十幾年的學業。
她想回國工作。
鄒麗雅打印了一份個人簡曆,又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致當地教育界官員的信,之後,將自己的各種證件的複印件附在後邊,用EMS寄回國,委托她的父母向有關方麵表達她要回國工作的願望。
那時正是剛剛跨入新世紀的開始,同為知識分子的父親為了成全女兒的愛國之心,冒著嚴寒去官方機構和大學找人,說明自己女兒的願望。
可是,吃皇糧的官員們,隻是瞄了一眼那一大堆材料,連第二眼都不願意看了,最後,隻是在“年齡”那一欄中略微多看了兩眼,隨之吐出的話就同這寒冷的天氣相吻合了:“怎麼?她已經43歲了,你不知道嗎?現在這個年齡不是快下崗,也就是快退休了,哪個單位會要她,又是女的,她回來幹什麼呀?在美國呆著不是挺好的嗎?”
從官員嘴裏吐出來的一連串的問號,就像劈頭澆下來的一盆盆涼水,可憐的老先生一時間竟說不上話來,他顫顫巍巍地說:“國家不是需要人才嗎?我聽說國內有證書的精算師隻有幾個人啊,我女兒回國就想從事這方麵的教學工作,她又不想當官,又不想發財,為什麼不行?”
這位官員孤陋寡聞,當然不知道“精算師”是幹什麼的,至於中國有幾個精算師那更不關他的事兒。至於國家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這與他本人有什麼關係呢?
老人異常悲憤地回到家中,把官員的言行立即“拷貝”給大洋彼岸的女兒,女兒一開始還真的不信,“您說什麼呀,爸,這是真的嗎?都到了現在了,中國內地還像以前一樣的封閉嗎?就在前幾天,國內人才招聘團還來我們這裏招聘人才呢,他們說的可是不一樣啊!……”
越洋電話沉默了很久,父女兩人遠隔萬水千山,他們都相信這時兩人的眼中都飽含著熱淚。
“算了吧,爸,您也不用費心為了我的事兒奔波了。您那麼大歲數,在家享幾天福吧。明年,我接您和我媽來美國散散心。小滿早就說讓您二老來,我忙著工作,就沒顧得上……”最後,還是女兒打破了僵局,自動地收起了那顆受傷的心。
第二天,她就和自己的先生小滿到移民局辦理了入籍手續,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她就應一家美國大型保險公司之邀,做了年薪7萬美元的保險精算師。
她給父母的越洋電話中說:“本來想回國給自己的國家做點兒實事,沒想到是這個結果,現在,我隻能死心塌地地給洋人打工了,我……真的很失望,沒想到中國的自閉症這樣難於根治。”
一個人的自閉症隻是他自己的問題,但是假如一個單位,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也患有這樣難以治療的疾病,那牽扯的問題就多了。為什麼不換個角度看問題,積極一點,多想想那些有價值的東西呢?
2.缺乏微笑的世界
人的冷漠表現在臉上,就是僵硬刻板,缺乏笑容。尤其是有點權力的人,更喜歡擺出一副冷麵孔和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勢。這一點去過歐美國家的人感受猶深。
一位留美學子曾講述過他留學回國後的心理落差。
他是在北京長大的,盡管北京曾大力號召精神文明建設,但普通百姓對於公家辦事員們的冷淡和居高臨下式,還是習以為常的。到美國留學後,他所到之處,見到的不管是秘書,老板,還是機場服務員或者售貨員,個個都是臉上掛著微笑跟他說話。入鄉隨俗,他也學會了見到陌生人不管是誰,一概未開口,先掛上微笑。
一年的進修期滿,當他滿懷著激動和興奮,從茫茫海外踏上祖國的土地時,心裏充滿的是親切。在上海入關,隨著出關的人群,他帶著美國式的微笑來到了海關的窗口,但是,當他的目光落到那個表情嚴肅的海關官員的臉上時,他的微笑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在那張非常年輕的臉上,他看到的是冷淡和居高臨下。這張臉,與19個小時前在芝加哥的俄亥俄機場隨處可見的微笑是極大的反差。它使他對祖國的滿腔懷念和原本熱熱的心一下子涼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