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自己的世界(1)(2 / 3)

中國人對陌生人的冷漠表情,往往令外國人和回國的華人不能適應。在以後的日子裏,這種冰冷的臉色又反複出現在售貨員、機關辦事員和其他服務人員的臉上。每當他看到這種臉色就想起美國,想起那個帶著微笑的世界。

在美國,以禮待人是基本的為人標準,每天的生活離不開“謝謝”二字。有求於人時,得到了幫助當然要說謝謝。但是小到接過別人遞給你的任何東西,都不要忘了說謝謝。到朋友家聚會,客人感謝主人的招待自不必說,但主人熱情款待之後,還要感謝客人來訪。問路之後說聲謝謝是應該的,但指路的人在受到感謝時,應當回以“YOUAREWELCOME(歡迎問路)”以示他並不因你的打攪覺得不便。他的女兒回國,因為謝謝不離口,使姥姥和小姨一個勁地感歎美國長大的孩子有教養。殊不知,不如此,在美國就沒法生活。因此,三歲的小孩一學說話,就在她打噴嚏的時候教她說:“EXCUSEME(對不起)”以向旁邊的人表示歉意。

他剛到美國時,曾經認為這是多此一舉,因為打噴嚏是自己控製不了的事情,為什麼要向別人道歉呢?但是美國人認為,不管是不是有意的,旁邊的人受到了幹擾,就應當道歉。

而旁邊的人,在聽到別人打噴嚏時,不管認識不認識都會說:“GODBLESSYOU(上帝保佑你)”。有幾次,他在公共場合打噴嚏,聽到素不相識的人說“GODBLESSYOU”,心裏會很感激。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友好表示,使社會更加融洽。

中國人比較內向,不習慣於向別人,特別是素不相識的人表示親近。但是微笑還是應當常常掛在臉上的。在美國,這位留學生的女兒的小學校裏,牆上有一句標語:

“SMILINGISCONTANGENCE”(微笑具有感染性)。在他們的公司裏,每個人也受到過訓練,要求大家拿起電話之前,先在臉上擺出一個微笑。因為電話的另一端盡管看不到你的微笑,但是他會感覺到說話人的微笑。這個微笑的開始,會為隨之而來的談話營造一個融洽的氣氛。

在中國,常常遇到的是,人們為了一點很小的事情爭個是非清楚。比如看電影,在散場的時候,許多人推著自行車擁擠著向外走,有人的車子碰到了別人的身體,那碰了人的人不及時賠禮,那挨碰的人又不依不饒。結果二人堵在門口大吵一通,造成交通堵塞,兩人都挨了大家的抱怨,使本來高高興興的一場電影,在回家的路上很不愉快。然而,在美國卻很少碰到這種事情。在公共場合吵架是很難看的事情。即使有理在手,也不會不依不饒。想放你一馬就不理你,不然,就找來管理人員或者警察,讓你吃不了兜著走。

在國內,顧客經常讓售貨員搶白,弄不好顧客和售貨員就吵了起來,雙方心裏都很不愉快。

在美國,事情很好辦。不用吵,找老板來說話,如果老板也不講理,有辦法就告他,沒辦法就自認倒黴,以後不上這家門就是了。人們在生活中應當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人在互相較真的環境裏,會覺得緊張,不愉快。不但使別人不愉快,更重要的是使自己也不愉快。因此社會文明並不是為別人做的,而是為了自己能生活得愉快。

這位留學生前年回國,沒有了第一次時的激動,看到了許多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和從前沒有的大型商場。可以說商場的內部裝修和美國沒有太大的不同了。但如果說就像美國一樣,則還不大對。比如他到順義區最大的順興商場去買鞋,七八個小姐站在七八排鞋架旁熱情地向他推銷,每人臉上都掛著笑,但他發現她們都隻在意他是否能在十分鍾內買一雙鞋。一旦發現他隻想看看並不一定買時,熱情馬上就沒了。那種“不買你看什麼!”的表情明明白白地寫在臉上。

但是在美國的商店裏,他看到小姐走過來,怕她服務太熱情,常常先說:“我不想買東西,隨便看看。”然後,得到的仍然是高高興興的服務。即使接下來要求看十雙鞋,看到的還會是熱情的笑臉。

他在西單看到一間據說是台灣人開的商場新開張,學日本人的規矩,在開門時讓全體店員站在門口迎接顧客問好。他沒來得及到店裏試試,但是他認為,不管怎麼樣迎接顧客,如果店員隻想賣東西,不知道服務,效果是不會好的。

在美國,在與人打交道的行業工作,不管是商業、還是管理,沒有對陌生人笑的本領是不行的。因為,如果得罪了不知哪個人,一個書麵或者是口頭的意見,輕則影響獎金,重則丟掉飯碗。在美國,對陌生人冷冷的,表現的不是自己的清高,而是沒有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