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麗恩意識到,老婦人就是用無處不與人交談的方式來充實自己晚年枯燥的生活的。聆聽的耳朵,就是她的需求,她的耳朵不僅僅屬於她自己。從那以後,阿麗恩在與陌生人打交道時,都盡力讓自己積極耐心地傾聽。
那麼,你真的會傾聽嗎?傾聽不僅僅是站在那裏,或是坐在那裏,美國著名小說家亨利·詹姆斯回憶說:“艾略特的傾聽並不是沉默的,而是活動的形式。他會直挺挺地坐著,手放在膝上,除了拇指或疾或緩地繞來繞去,沒有其他動作。他麵對著對方,似乎是用眼睛和耳朵一起聽對方說話,他專心地聽著,並一邊聽一邊用心地想你所說的話。最後,這個對他說話的人會覺得,他已經說了他要講的話。”
德國心理學家赫爾巴特認為:我們要學會“傾聽”,首先要明確“傾聽”與單純的聽是不同的。後者僅僅是一種對聲音的感知,而傾聽則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行為,它意味著傾聽者要參與到與對方的表達之中,一方麵要通過自己的態度表明理解對方的心理感受,另一方麵還應就這種理解表示出與對方的共鳴。
為了表示我們對講話者的尊重和認可,表示我們“正在聽”,我們至少要表現出確實正在傾聽對方的姿態,而你的動作和表情能告訴別人你是否在聽。下麵是一些傾聽的主要表現方法:
1.身體語言
麵對講話者或將身體偏向講話者。
2.穩定的目光接觸
表現出平靜和耐心的表情,或者感興趣的表情;
點頭,表示你能跟得上對方所說的信息;
針對對方傳達出的愉快信息給予一個真誠的微笑;
針對給對方傳達出的嚴肅信息給予一個嚴肅的表情;
當我們需要表現出確實是在聽對方講話時,你應該有選擇地采取上麵的某項或多項動作。
3.簡短的語言詞彙
用一些口語詞彙告訴你的講話者:我正在聽你說話,請你繼續說。比如:嗯、對、是的、好的、哇、啊哈、我明白了、沒錯、真的嗎、啊,太好了、哦……
4.複述
重複講話者所表達信息的關鍵詞或短語,就是複述。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得出更多的信息,以獲得一個清楚的理解。
比如,有人告訴你:“昨天的會議真有趣。”誰知道他在說什麼,作為傾聽者,你應該反問道:“有趣的會議?”然後傾聽他繼續說下去。
5.發問
在對話過程中,發問的技巧很重要。對不同的人,可提出不同的問題。比如,你的談話對象是位醫生,而你在醫學方麵完全是個門外漢,此時可以問:“近來乙肝好像又開始流行了,你們大概又在忙著打預防針了吧?”
這個問題既是大家都關心的,也是對方的工作問題。經過你這樣一問,他的口就開了。
下麵是一些常用的提問關鍵詞
為什麼:“你為什麼會覺得顧客反對我們提出的觀點呢?”
告訴:“能告訴我一些與這件事情相關的更多信息嗎?”
解釋:“能給我解釋一下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嗎?”
什麼:“昨天辦公室內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怎樣:“你在這次產品促銷推廣活動中表現得怎樣?”
闡述:“闡述一下你們公司的經營理念吧。”
描述:“請描述一下這次展會的具體情況。”
給出:“給出一個例子說明你的意思。”
……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要想發揮好傾聽的力量,獲得最佳效果,上述幾個方麵已經足夠我們使用了,隻要能靈活運用就可以了。
禮貌是“冬天裏的一把火”
禮貌是“冬天裏的一把火”,禮貌是感情的“黏合劑”,禮貌是打開辦事成功之門的“鑰匙”。
禮貌是人際交往中相互之間表示尊重和友好的一種言行方式和規範,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標誌。正如《晏子春秋》所說:“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講禮貌有助於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保證和促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順利發展。
所以有人說,禮貌是“冬天裏的一把火”,禮貌是感情的“黏合劑”,禮貌是打開辦事成功之門的“鑰匙”。有時候,一個很小的動作或禮貌習慣都有可能影響到辦事的結果。所以,在辦事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禮貌待人,才能不因小失大。
講禮貌的內涵有很多,對於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禮貌;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禮貌。也有一些公認的禮貌原則,在辦事的過程中,遵循這些公認的禮貌原則,就會給你辦事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1.訪問之前,應想好開門、關門的方式與動作,盡可能禮貌些
講禮貌時沒有必要太緊張而表現得太過拘謹,最好是形成好的習慣。古語說得好:“習慣成自然。”原則上應不管是以何種方式開門,在打開時,以自己能自由進入的程度為宜,不要太小,也不可太大。
2.落座時的位置問題
切忌坐在主位上,而應坐在側麵的位子上。如果是去辦事,最好坐在靠近房門的位置,也不能離主位太遠,適度最宜。座位與主位的遠近,要由自己與顧客的親疏關係來確定。
3.人的坐姿也是十分重要的
為了給對方一個良好的印象,表現出自己的修養,一般宜端正姿勢,靜靜地坐下,以等待對方的接待為好。比如:坐在椅子上,自然大方一些,把雙手放在扶手上,不緊不鬆,力求自然舒服。雙腳也不可開得太大,不要右手拿著煙,蹺著二郎腿,口裏吐著煙霧,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
尋求共鳴
人類往往有著這麼一個共性,即每每從別人口中聽到自己想聽的話,整個身心就會倍感愉悅。一般來說,善意而又沁人心脾的話最容易讓人接受,我們說的話讓對方很受用,很顯然,對方就會對我們產生一定的好感,接下來的繼續交往也便是順理成章的了。所以,我們與人交談的過程中,很有必要注意一下自己的說話方式,在開口說話之前要好好地想一想,對方聽了這句話會有怎樣的反應。
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滿足別人的心理需求以達到自己的目標,尤其是在初次與人見麵的時候,一開始就說一些對方喜歡聽的話是一種很重要的溝通技巧。
我們在與對方交談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其愛好、專長等,或者留意觀察一下對方與別人交談的話題,找出對方對什麼樣的話題感興趣。這樣跟對方交談的時候,他就會覺得我們是一個善解人意的人,從而產生一種被尊重的感覺,很自然地,他就會樂意與我們繼續交往了。
日本作家多湖輝在其所著的《語言心理戰》一書中描述了這樣一件趣事。
被譽為“銷售權威”的霍依拉先生的交際訣竅是:初次交談一定要揚人之長,避人之短。
有一回,為了替報社拉廣告,他拜訪了梅伊百貨公司的總經理。
一陣寒暄之後,霍依拉突然發問:“您是在哪兒學會開飛機的?總經理能開飛機可真不簡單啊。”
話音剛落,總經理興奮異常、談興大發,廣告之事當然不在話下,霍依拉還被總經理熱情地邀請去乘坐他的自備飛機了呢!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當然也都有自己的短處。一般而言,人們都希望別人多談自己的長處,不希望別人多談自己的短處與不足。跟初次見麵的人交談時,假若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以對方的長處作為開場白,或者是以對方感興趣的事情作為開場白,就能吸引對方的注意力,對我們產生好感,交談的積極性也就會得到極大的激發。
尋找共同話題的最大困難就在於不了解對方,所以同他人交談首先要解決好的問題便是盡快熟悉對方,消除陌生感。你可以設法在短時間裏,通過敏銳的觀察初步地了解他:他的發型、他的服飾、他的領帶、他的煙盒及打火機、他隨身帶的提包、他說話時的聲調及他的眼神等等,這些都可以給你提供了解他的線索。如果他是屋子的主人,了解他便會有更多的依據:牆上掛的畫、櫥子裏放的擺設、台板下的照片、書櫥裏的書等等,這一切都會自然地向你袒露關於主人的情趣、愛好和修養等等。假如你事先就知道將要同一個陌生者見麵,在見麵之前可以通過別人打聽一下這位陌生者的情況,這對於就要開始的彼此交談是非常有利的。
要想和對方有“共鳴”,關鍵是找話題。有人說:“交談中要學會沒話找話的本領。”所謂“找話”就是“找話題”。寫文章,有了好題目,往往會文思泉湧,一揮而就。交談中,有了好話題,就能使談話自如。好話題的標準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談;大家感興趣,愛談;有展開探討的餘地,好談。
那麼,如何找到話題呢?要從如下幾個方麵著手:
1.要選擇眾人關心的事件為話題,把話題對準大家的興奮中心
這類話題是大家想談、愛談、又能談的,人人有話,自然就能說個不停了,以至引起許多人的議論和發言,導致“語花”飛濺。
2.巧妙地借用彼時、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為題,借此引發交談
有人善於借助對方的姓名、籍貫、年齡、服飾、居室等等,盡興引出話題,常常取得較好的效果。關鍵是靈活自然,就地取材,其關鍵是要思維敏捷,能達到由此及彼的聯想。
3.先提一些“投石”式的問題,在略有了解後再有目的地交談,便能談得更為自如。
如在乘火車時見到陌生的鄰座,便可先“投石”詢問:“您是哪裏人呀?”這就有了與對方引起“共鳴”的機會。
4.問陌生人的興趣,循趣發問,能順利地進入話題。
如對方喜愛撲克,便可以此為話題,談打撲克的情趣。如果你對撲克略通一二,那肯定談得投機;如你對撲克不太了解,那也正是個學習的機會,可靜心傾聽、適時提問,借此大開眼界。
5.在縮短距離上下功夫,力求在短時間內了解得多些,縮短彼此的距離,力求在感情上融洽起來。
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與談話對象誌同道合才能談得來,才能夠發生“共鳴”。要想談得投機,要在“故”字上麵做文章,變“生”為“故”。
交談要有味道,要談得投機,談得其樂融融,雙方就要有一個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要能夠引起雙方的“共鳴”。隻有雙方有了“共鳴”,才能夠溝通得深入、愉快。其實隻要雙方留意,就不難發現彼此對某一問題有相同的觀點,在某一方麵有共同的愛好和興趣,有某一類大家都關心的事情。
學會換位思考,多替對方想一想
所謂換位思考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是人與人之間能夠相互了解的前提與基礎。如果我們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從而與對方在情感上做到一定程度的溝通,就能夠增進相互間的交流與溝通。換位思考既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關愛。
在日常的生活與工作中,無論是跟家人、朋友還是同事相處都需要相互理解。理解他人的前提之一就是我們要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看問題,學會換位思考,多為對方著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為性格不同、經曆不同、思維不同,在接人待物和處理問題上都難免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日常的生活或工作中,一些雞毛蒜皮之事往往成為矛盾的導火索,這就是缺乏理解的結果。假若我們能夠設身處地地為對方想一想,做一個“假若我是對方,我會怎樣說、怎樣做、怎樣思考”的假設,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與衝突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要做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就要理解對方的心理狀態,就要學會換位思考。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同理心”,也就是說能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人著想,感同身受地理解及體會對方的處境與感受,並適度地回應其需要。具有“同理心”的人往往能從細微處體察到他人的需要。“同理心”用我們通常的話來說也就是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是我們理解他人的基礎,麵對著可能出現的矛盾與衝突,我們不妨把自己想象成對方,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對方的立場、對方的處境、對方的位置和對方的角色上去觀察與思考問題。
換位思考的前提是換位,要準確地把自己換到對方的位置上,如果換不到位,或是換錯了位,我們的思考就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換位思考的目的是思考,假若隻換位而不思考,換位思考就隻是徒有虛名。
1940年10月23日,球王貝利出生在巴西一個貧寒的家庭裏。他的父親是一個因傷退役的足球運動員,貝利在很小的時候就顯示出了非凡的足球天賦。他常常踢著父親為他用襪子、碎布和破報紙特製的“足球”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