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識人性、懂人心:零壓力社交要懂的心理學(2 / 3)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你可以對摘東西的朋友攤開手掌,誠懇地問他:“你是怎麼想的呢?”或是:“我感覺你對這個問題持有不同的意見,方便告訴我你的想法嗎?”然後,把你的後背貼在椅子上,舒展雙臂,手掌置於身體前方,靜靜地等待他的回答。如果他仍然堅持聲稱自己毫無異議,但又繼續在袖子上假裝摘東西的話,那你就可以采用更直接的方式來獲知隱藏在他內心的真實想法了。

大部分人都非常在意自己的臉部,而且還會有意識地控製其麵部表情和姿勢。我們甚至可以通過反複操練,熟練地掌握一些表情。例如,假裝若無其事的樣子,表達反對態度的眼神、強顏歡笑,等等。如果奶奶在你過生日時又送給你過時的內衣,相信你一定能毫不費勁地展現開心的笑臉。可是除了臉部以外,我們很少注意到雙臂和雙手的姿勢,胸部和腹部也一樣不受重視,更不用提腿部的動作,而雙腳則幾乎完全被我們忽略掉了。

一個人走路時的姿勢可以顯示出他的個性,或者是他希望向你顯示的個性。當年輕、健康又動感的人走路時,他們的速度明顯快於老年人,而且雙臂前後擺動的幅度也更大,有時甚至像急行軍一樣。這要部分地歸因於年輕人輕快的步伐以及良好的肌肉柔韌性。正因如此,部隊行軍的規範姿勢也逐漸演變成比較誇張的步態,目的就是塑造軍人們年輕健壯、精力充沛的形象。很多想要展現健康活力的政治家和公眾人物,也紛紛采用這樣的步態,這也就是政治家們總是大步流星的原因。女人在走路時,手臂向後擺動的幅度更大,因為女人的肘部向外彎曲的能力更強,這一特點讓她們在背著孩子時能更穩地托住孩子。

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腿部動作主要服務於兩種目的:一是向前走以獲得食物,二是在遇到危險時逃跑。由於人類的大腦直接關聯著這兩種基本目的,走向自己想要的東西和遠離自己討厭的東西,所以人們的雙腿和腳部能夠顯示他們內心的動向。換句話說,通過觀察別人的腿部,你就能知道對方到底願不願意跟你繼續交談。不互相交叉或者大幅叉開的雙腿展現出一種開放的姿態,或是處於支配的地位;而交叉的雙腿則顯示出一種保守的姿態,或是沒有把握的態度。

這意味著腿部和雙腳是何等重要,它能夠能夠泄露出人們內心的秘密。因為大部分人都對腿部和雙腳的動作不太關注,根本不會考慮掩飾或者偽裝這部分的肢體動作,而這種掩飾和偽裝常常都會在人們的臉部上演。一個人或許可以假裝出鎮定自若的表情,可是如果他的雙腳不斷地輕敲地板或者雙腿一直微微晃動,那就說明在鎮定自若的神情下,他的內心充滿了想逃卻逃不了的挫折感。

1.立正的姿勢

這是一個非常正式的站姿,顯示出一種中性的態度,不表達任何或去或留的傾向。在異性間的麵談中,女人比男人更常使用這個姿勢,直立緊閉的雙腿傳達出“不置可否”的信號。學校的學生們在跟老師說話時經常保持立正的姿勢,下級跟上級彙報工作、或者雇員跟老板交談時,也都采用這個姿勢。

2.雙腿叉開

這是一個傳達支配意味的動作,屬於非常典型的男性身體語言,如同展示胯部的站姿。這個站姿會把雙腳堅實地踩在地麵,仿佛在清晰地告訴別人,自己毫無離開的打算。展示胯部的站姿之所以成為典型的男性姿勢,是因為這個動作能夠強調男性的生殖器官,而這一點使得這個站姿顯得頗有男子氣概。

在體育比賽的中場休息時間,我們常常看到男隊員們圍成一圈站著,每個人都做出展示胯部的站姿,而且還不斷變換著胯部的姿勢。這種變換跟身體發癢沒有任何關係,僅僅是因為這樣的動作能夠展現他們的雄性氣息,而全部隊員都采用相同的站姿則能夠表現出隊伍的團結。

3.稍息的姿勢

稍息的姿勢是一種什麼樣的姿態呢?把身體的重心放在一側的臀部和腿上,這樣就能讓另一隻腳伸向前方,稍事休息。在中世紀的畫作裏,那些身份高貴的男主人公總是保持著稍息的姿勢,因為這樣的站姿能夠讓他們展示自己精美的襪子、鞋子和褲子。

這個姿勢非常有助於我們判斷一個人當下的打算,因為人們伸出的腳尖所指向的方向,往往就是他們內心裏想要去的地方,而且,這個姿勢看起來也就像是一個人正要準備邁步的樣子。如果是和一群人在一起聚會,我們伸出的那隻腳,總是會朝向最幽默或是最吸引我們的那個人;但是如果我們想要離開的話,那隻腳就會朝向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出口。

4.雙腿交叉

有一些人在參加會議時,他們總是讓雙臂和雙腿都保持交叉的姿勢,而且還會跟其他與會者保持較遠的距離,比人們慣常的普通社交距離要遠得多。如果這些人穿著外套或是夾克,那麼衣服的紐扣很可能都是扣上的。這也是大部分人在身處陌生的環境時下意識的一種反應,所以,你若是和這些人交談的話,你會發現他們跟其他的與會者互不熟悉。

雙腿叉開的姿勢展現出開放或者支配的態度;雙腿交叉的姿勢則顯示了保守、順從或是戒備的態度,因為這種姿勢象征著拒絕任何人接近自己。

剪刀型站姿表達“不置可否”的態度,但並不打算就此離開。

雙腿叉開是男人自信不疑的表現;雙腿交叉則是男人沉默寡言的表現。

還有一種人,他們站著的時候雙臂舒展,手掌置於身體前方,外套的衣扣是鬆開的,外表顯得非常放鬆;他們的身體重心放在一條腿上,另一條腿自然地伸向前方,腳尖指向其他的與會者。他們頻頻做著各種手勢,來往於各自的私人空間。他們彼此之間是朋友,或者是有過一定的私交。而之前那群雙臂和雙腿保持交叉姿勢的人,或許他們也會有著輕鬆的表情,跟其他人的談話聽起來也很自然隨意,但交迭的手臂和雙腿告訴我們,在和其他與會者交往時,他們並不像自己所表現出來的那樣放鬆和自信。

試試這個舉動:加入一個相談甚歡的小群體,確保你不認識其中的任何一個人,讓你的雙臂和雙腿緊緊交叉,並且保持嚴肅的表情,很快,這個小群體的其他人就會一個接一個地做出雙臂和雙腿交叉的姿勢,直到你離開。你不妨走遠一點觀察,看看這個群體的人們是如何一個接一個地又重新恢複最初那種開放的身體姿態。

雙腿交叉的姿勢向我們傳達的是一種消極和戒備的情緒,它讓一個人顯得沒有安全感,而且還會引發身邊的其他人也做出相應的動作。

滿足他人需要讓人最開心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可以分為五大類,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在這五類需要中,隻有第一類是完全屬於人的生理需要,第二類介於生理需要與心理需要之間,後三類完全是心理需要。在與人交談的時候,假若我們懂得適當地迎合一下別人,那麼彼此間的相處就會和諧融洽許多。

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注意過這樣的情景?當嬰兒哭泣的時候,母親一般不是拚命地搖晃再對著孩子喊“安靜”的。做母親的一般做法是抱起嬰兒,模仿其哭聲“噢噢噢、啊啊啊”地假裝陪著孩子哭上一陣,大人一哭,嬰兒自己反而不哭了,很快就會安靜下來。其實這是一種迎合嬰兒的技巧,相信每個做過母親的人都會使用這種迎合的技巧。

我們的交談對象其實也像嬰兒一樣,我們如果想讓他們停止“哭泣”,把注意力轉移到我們身上,或者滿足我們什麼別的要求,我們就必須學會迎合他們的心理需要。

與人交流時,要想獲得對方的好感,在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就必須揣摩對方的心態,根據對方的心理,我們應該有意識地說些對方感興趣的話題。閑談時,要把它當成是在唱歌,不要當成是在說話。先把我們的談話對象——伴奏音樂的調子弄明白,然後隨著對方的節奏來唱我們的歌,那樣歌聲才能動聽,這種技巧實際上就是投其所好,迎合對方的心理需要。

有一個學者,在幾年前,某個著名的演講協會曾邀他去參加他們的活動。他找到地方時,活動已經開始了,酒店裏到處都是演講協會的會員。他拉著行李車走進電梯,電梯裏也擠滿了他們的人。電梯往上行駛的時候,不知是什麼緣故開得很慢。

“天哪,”他有點擔心,忍不住自言自語地說,“這電梯是不是有什麼毛病啊?”這幾乎引發了所有演講協會會員的長篇大論,他們好像都覺得不能錯過表現自己卓越口才的機會,都爭先恐後地給這位學者提供一個合理的解釋。

“可能是刮到護欄了。”一個聲音說。

“繼電器接觸不良也會造成這種毛病。”另一個爭著說。

他聽了一會兒,感到腦袋嗡嗡作響,恨不得立刻就能夠逃離這些所謂的演講精英們。

過了一會兒,當這位學者一個人待在房間裏的時候,他又想起那些會員的談話,忽然覺得那些話其實十分有趣。為什麼他當時會覺得他們善意而有趣的言語相當無聊呢?或許有著種種的原因。可能他們說得太快了?或許他自己太累了?也許是他們的緊張和活力使習於懶散的他感到了不舒服?

在與人交談的時候,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是直接陳述事實的。與人交談有點像演奏,它強調節拍、調子,不同樂器之間應該相互關照、保持和諧一致,所以,與人交談時首先應揣摩對方的情緒狀態以及心理需要。

在那位學者無精打采的狀況下,演講家們要是避免那些嚴肅的話題,說一些輕鬆關切的話,比如“是啊,電梯怎麼就這麼慢呢?”“你看樣子是剛到,長途旅行一定十分勞累吧?他們要是能先給個提醒。咱們就備把椅子帶來坐了。”“別著急,很快就到了。”那位學者肯定也會愉快地回答說:“是啊,可不是嗎?”然後經過一段過渡,他的精神就被調動起來了,說不定那位學者會跟那些演講家門好好地嘮上一嘮。

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自己正經曆著一種心態,而別人是另一種心態,兩個人一接觸,就會因為彼此不合拍而感到非常別扭。假若我們的一個神經兮兮的同事,劈頭蓋臉地問我們一些問題,我們還能保持快樂輕鬆的心境嗎?或者相反,我們正在趕某些會議,已經遲到了,一個熟人忽然攔住你,跟你講一個冗長的故事,不管故事本身有多麼吸引人,我們肯定是沒有耐心把它聽完的。

“隨便”並不隨便

“隨便”絕對不是含糊,而是“在和諧中找到合理”的一個代名詞。中國人如果真的隨隨便便,一定沒有前途。

中國人常把“隨便”掛在嘴邊上。請客吃飯時,總是說:“沒有什麼好菜,隨便吃點。”實際上菜肴十分豐盛。反過來說,客人真的隨便吃喝,絲毫都不客氣,即使賓主交情甚深,主人看在眼裏,也會不太舒服:又不是隻有你我兩人,當著我的妻兒,你也未免太隨便了!

“隨便”的意思有兩種:一是“隨意、任意”,一是“不拘束、不認真”,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使用起來卻有3種含義:

1.“隨便”代表“看看你的誠意”

如果有人問你要什麼?你說“隨便”,意思就是說:衡量你自己的能力,可以提供什麼。中國人認為,我說“隨便”是不想為難你,如果你真的“隨便”,就是輕視我。如果我到你家做客,你問我喝什麼,我說“咖啡”,你沒有,豈不是很尷尬?所以我隻能說“隨便”,給你留了麵子。你雖沒有咖啡,但是給我端上一杯好茶,我自然也很高興,因為你沒有“隨便”應付我。但是,你真要“隨便”給我一杯白開水,那我肯定不高興:“如果隻有白開水,何必問我喝什麼?”

有人請你吃飯,問到哪裏用餐?你當然不能直截了當地提議上豪華酒樓,萬一你認為那樣不值得,對方豈不自討沒趣?不過對方也不願意自貶身價,一開口就選擇普通餐廳,非但顯得土氣,對方也未必領情,最好的辦法,還是說“隨便”。至少可以了解你認為拿什麼招待我最合適,進而了解我在你心目中的地位,以便調整自己所應表現的態度。你經濟拮據,隻能夠請我上普通館子,我照樣吃得高興,因為你夠誠意,我不在乎吃什麼;如果你手頭寬裕,豪華酒樓也請得起,卻隻請我上普通的館子,我就知道你不夠意思。

知識很重要,但是知識之外,人際技巧也很重要,如果想圓滿解決問題,在知識之外,還需要一些藝術氣氛。

2.“隨便”表示具有“單憑物質不足以表達全部的敬意,必須拿精神來補助”的用意

以請客吃飯為例,主人即使準備很多佳肴,仍然說“隨便吃點”,意思是這些菜雖然很好,但總覺得應該有更好的,才足以表達主人對貴賓的敬意。如果客人認為過於豐盛,就會說“太破費了”;如果客人覺得不過如此,既然主人說了“隨便吃點”,那客人也不會不滿。

假如東西非常好,中國人也會輕描淡寫地說“隨便買的”,這不是謙虛,而是中國人認為精神重於物質,“千裏送鵝毛,禮輕情義重”。同時,也希望對方不會有“受之有愧”的負擔。如果東西並不好,一句“隨便”,表示“我已經盡力,希望你能夠諒解”。中國人講究“盡心盡力”,隻要盡力而為,對方多半是會體諒的。

3.“隨便”暗示“我有我的意見,隻是不便說出來”

上司征求下屬的意見,下屬絕不敢說“隨便”,而是請上司做主。因為說“隨便”,就意味著下屬有自己的意見,隻是不方便說而已。

“隨便”正是孔子的“無可無不可”的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很微妙的,時時有變化,如果絲毫不加考慮,冒冒失失地說出自己的意見,很可能使對方為難,不如將心比心,先說“隨便”,好讓彼此有個商量的餘地。

既然“無可無不可”,“隨便”就不是對“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地”都通用的。有的時候,隨便說“隨便”也會給對方造成困擾。例如,晚輩對長輩最好別說“隨便”,否則就顯得太隨便;朋友之間也有不宜說“隨便”的情況,同是請客吃飯,說“隨便”可以讓主人根據自己的情況準備,但是如果主人境況不好,要保全主人的“麵子”,就不宜說“隨便”,最好說:“我最近腸胃不好,很怕油膩,就在附近這家飯館吃點素菜就行。”

有人托你幫忙,要請你吃飯,你就要暗自盤算一下,“吃人家的嘴軟”,背負人情太重,哪裏敢說“隨便”,趕忙借故推辭,心領即可。

“隨便”並不是“差不多”,而是以“合理就好”為原則,應該說“隨便”的時候,才可以說,不應該說的時候就不可以說。別人在對你說“隨便”的時候,如果他不是隨便說的,那就等於說:“你自己想想,怎樣才合理;隻要合理,我當然就隨你的便!”

“隨便”絕不是“馬馬虎虎”,我們將心比心,既不希望他人“馬馬虎虎”待我,當然也就不可以“馬馬虎虎”對待別人。該“隨便”才能隨便,不該“隨便”絕對不可以隨便。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