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因人而宜:零壓力應對各種社交對象的絕招(1 / 3)

你不可避免地要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特別是職業女性,社交是展示風采的重要方麵,可能需要和重要人物交談,在公眾場合發表你的觀點,出現在談判、酒會、晚宴等各種社交場所,但是,你總是不由自主地退卻,或硬著頭皮去了,卻因表現失態而讓好機會白白溜走。你懊惱、後悔,可當下一個機會出現的時候,你又開始膽怯、猶豫、心慌、手顫,久而久之,自信心在一次次窘態中消耗殆盡。我們要學會應對各種社交對象,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輕鬆而精彩。

應對蠻不講理的人,莫與他論長短

對待蠻不講理的人,千萬不可跟他講道理,更不必與他論什麼長短、談什麼是非,對待這種人,最好的辦法就是置之不理。

某機關有一個女孩子,平日隻是默默工作,並不多話,和人聊天,總是微微笑著。有一年,機關裏來了一個好鬥的人,很多同事在他主動發起的攻擊之下,不是辭職就是請調,最後,矛頭終於指向了這個女孩子。

某日,那個同事好似點燃的火藥,劈裏啪啦一陣,誰知那個女孩隻是默默笑著,一句話也沒說,隻偶爾間一句“啊?”最後,好鬥的那個同事主動鳴金收兵,但也氣得滿臉通紅,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過了半年,這個好鬥的人也自動請調他處。

你一定會說,那個沉默的女孩子“修養”實在太好了,其實不是這樣,而是那位女孩子聽力不大好,有點耳聾。雖然理解別人的話沒有什麼困難,但總是要慢半拍,而當她仔細聆聽那個同事的話語並思索他話語的意思時,臉上又會出現“無辜”、“茫然”的表情。他對她發作那麼久、那麼賣力,她回他的卻是這種表情和“啊?”的不解之聲,難怪鬥不下去,隻好鳴金收兵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事實:麵對“沉默”,所有的語言力量都顯得微不足道了!

不講理的人雖然都是極富個性的人,但他們也有許多共同點:第一,不講理的人不是一般的人,他們擁有更多的不受人歡迎的缺點。第二,不講理的人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蠻橫、不講理,無理也狡辯三分,與這種人講理,如對牛彈琴,讓你拿他沒辦法。第三,不講理的人臉皮很厚,甚至不要臉,談不上有任何尊嚴。他與別人發生衝突時,會馬上翻臉不認人,甚至六親不認,不管你平時對他多麼友好,即使你是他的親人或朋友,他也不買你的賬。而衝突過去後,他還會恬不知恥地厚著臉皮與你套近乎,仿佛一切都沒有發生一樣。第四,不講理的人在衝突中暴露最充分的就是一個“蠻”字。他敢在大街上破口大罵,讓所有的人麵麵相覷卻無所適從;他敢哭敢鬧,專門揭人的短處,哪句話難聽他就揀著哪句話說;他把握不住分寸,不就事論事,擅長擴大衝突範圍,比如由你的一點而及其他,由你的現在而揭你祖宗十八代的老底,由你一個人而及其他相關的人;當他感覺理虧或者沒賺到便宜時,他會立即豁出去,尋死覓活,佯裝碰頭撞腦、喪失理智,甚至抓破自己的臉皮,揪散自己的頭發,撕開自己的衣服,一副無賴之相。

對於這種人,人們往往與他們硬碰硬,壓住他們的火焰,甚至有的做丈夫的常用“揍”的辦法來解決,但實際上,這種辦法很少奏效,隻能把事情鬧大,最終還是會惹一肚子氣。其實,不講理的人也沒有什麼可怕的,這樣的人素質低、沒多大能力,在眾人眼裏沒有地位、沒有水平,與這種人站在同一水平線上計較沒有什麼價值。所以有點品位的人都應避開不講理的人,避開這種不講理的人在多數人的眼裏與“怕”是兩碼事。

避開不講理的人最積極的理由就是“投鼠忌器”。“投鼠忌器”語出《漢書賈誼傳》,意思是用器物打老鼠怕損壞了器物,不是怕老鼠,而是為了保護器物。對不講理的人也是這樣,我們不去招惹他、不與他計較,是出於我們的正事考慮,為我們的尊嚴考慮,不要損害了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鬥爭。這已經不是新鮮事,因此你要有麵對不懷善意的力量的心理準備;你可以不去攻擊對方,但保護自己的“防護網”一定要有。

聾啞之人是不會和人起爭鬥的,因為他聽不到、說不出,別人也不會找這種人鬥,因為鬥了也是白鬥。不過大部分人都不聾又不啞,一聽到不順耳的話就會回嘴,其實一回嘴就中了對方的計,不回嘴,他自然就覺得無趣了;他如果還一再挑釁,隻會凸顯他的好鬥與無知罷了,因此麵對你的沉默,這種人多半會在幾句話之後就倉皇地“且罵且退”了。

不過,要“作啞”不難,要“裝聾”才是不易,因此也要培養對他人言語“入耳而不入心”的功夫,否則心中一起波瀾,要不起來回他一兩句是很難的。

學會裝聾作啞,除了以不戰而勝之外,也可避免自己成為別人的目標,而習慣裝聾作啞,也可避免自己去找人麻煩,好處真是不少。

應對阿諛奉承的人,不要與他為伍

阿諛奉承的人,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上都是不受歡迎的,他們的特點是諂媚阿諛、奉承巴結,麵對這種人,不要與他為伍。真正的朋友應該交心,孔子說:“友誼,友諒,友多聞。”一個能隨時指出你缺點的人才能讓你不斷進步。

就像鐵屑被磁鐵吸引,唯唯諾諾者、阿諛奉承者,都以上司為靠山。如果將磁場關閉,這類喜歡奉承的人就會像一堆沒有生命的木偶一樣散落在地,顯得愚蠢可笑,完全散了架子。對於這樣的人和事,正人君子是不屑一顧的。古人對此有這樣的說法:與地位高的人交往不阿諛奉承,可謂悟到了交友的關鍵。那些花言巧語、察言觀色的人則被認為是不講仁義的小人。

如何識別奉承的人?主要有3種途徑:動作、語言、神色,也就是他們辦事的方式、說話使用的言辭、渾身上下顯露出來的神情。唯唯諾諾的小人走路的架勢和姿勢都要學領導的樣子,說話時的用詞和口氣也開始與領導相似,甚至連腔調也會和領導一樣。

奉承拍馬在程度上有輕重之別,並不都像敬佩和崇拜那樣單純。許多人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充當了對上司唯命是從的角色,而有些人則是非常自覺的。這其中有一些比較普遍的原因,如保住工作飯碗:背靠大樹好乘涼,有人做靠山總比較保險;掩蓋真實意圖:暗中打算跳槽,不讓別人察覺;緩和緊張氣氛:何苦興風作浪,待人和氣為好;著眼個人前途:贏得上司好感,有利於個人發展。

不管是有意奉承還是無意奉承,都要離奉承者遠些,以免受到不必要的幹擾。

讚美是一種說話的藝術,正確運用這門藝術,會使被讚美者心情愉快,而作為讚美者自己,也會從中感到快樂甚至感到幸福。

但是,在這裏有必要弄清楚這樣一個問題:真誠的讚美和奉承究竟有什麼不同?因為弄清楚這個問題,是使那些不願讚美他人者“讚口常開”的關鍵。

讚美與奉承有本質的區別。讚美是真誠、熱忱的,是出於真實的感覺,絕不能摻雜任何不良的用心;讚美是對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充分肯定,是為滿足別人對於尊重和友愛的需要,給別人以精神上的激勵和鼓舞,而奉承他人則是寧肯犧牲自己的尊嚴去恭維人,是出於某種不可告人的企圖,明顯的是趨炎附勢、巴結討好權威。正如卡耐基所說:“奉承是從牙縫中擠出來的,而讚美是發自心靈的。”

第一個區別:是否發自內心。真誠的讚美起源於內心深處的一種“美感”、一種衝動。它反映了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外表漂亮、言談合自己的口味、行動敏捷、品格高尚……即在兩個人之中,其中一個人在另一個人身上發現了符合自己理想和價值標準的可貴之處。我們認識、了解這個人的時候,已經有一種無形的力量促使自己要去讚美他的一些優點。

但是奉承卻不同,它不是發自內心世界的對另一個人的認可和欽佩,而是基於內心世界早已存在的一種目的,一種對眼前或日後能夠收到“回報”的投資。奉承者在“讚美”他人的時候,臉上雖眉飛色舞,但卻有幾分不自在;他的詞語是火辣辣的,但他的內心卻是一片冰冷。他在讚美一個人的時候,心裏想著的隻是如何順利辦完與自己利益攸關的事,如何獲得自我的滿足。

第二個區別:真誠的讚美是實事求是、有理有據的讚,而奉承則是憑空捏造、無理無據的捧。一個真誠的人,在讚美別人的時候,非常有針對性和分寸,他們知道哪些應該謳歌、哪些應該提醒注意、哪些應該反對。在他們看來,真正的十全十美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完美,人更不存在十全十美,因而他們對一個人的評價,根本不會用“最最”這些字眼,也不會用“他沒有缺點”這些措辭去評價一個人。

奉承者無事生非。他們把隻能用一般詞語讚美的東西任意擴大,大事特誇、小事大誇、無事也要誇是這些人的特點。其中有些“佼佼者”,把一個人的優點能轉變成缺點,把一個人的缺點又同樣能轉變成優點,因而他們在領導、上級麵前,時常“義正色嚴”詆毀別人,以博取對方的歡心,而心裏卻打著自己的主意。他們在“讚美”一個人的時候,心裏會說“這個人喜歡被人拍,我就多拍一拍他吧”,或者“他喜歡坐轎,我就抬一抬吧,總有一日要把他摔下來”,因而他們在讚美一個人的時候,會自以為聰明地向旁人擠眉弄眼,以顯示自己非凡的本領。

使別人快樂和討對方喜歡是兩件不同的事。使別人快樂考慮的是別人而不是自己,討對方喜歡則剛好相反,討對方喜歡的人處處計較個人的得失。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把握分寸,真心地讚美周圍值得讚美的人。

應對憤世嫉俗的人,不要輕易說“你錯了”

在與別人溝通時,我們既要懂得中肯地批評,也要懂得熱情地讚美。合適而恰當的安慰,能讓人擺脫苦惱;而不當的安慰不僅不能幫助對方,反而還可能加深對方的傷痛。

一天,哈威爾特經過受他管理的美國鋼鐵公司的一家鋼鐵廠。當時正是中午,工人們正在休息抽煙,而他們的頭上正好立著一塊大牌子,上麵寫著“禁止吸煙”。如果你是哈威爾,你會怎樣批評工人?是不是會直接走上前去,指著大牌子對他們說:“你們看不到不準吸煙的標語嗎?”或者“你們不識字嗎?”

相信很多管理者都會這樣做。但是,哈威爾沒有這樣做。他走向那些工人,遞給每人一根雪茄,然後說:“各位,如果你們可以到外麵去抽這些雪茄,我將感激不盡。”工人們立刻意識到自己違反了一項規定,同時,他們也更加敬重哈威爾。

在與別人溝通時,我們既要懂得中肯地批評,也要懂得熱情地讚美。批評是為了幫助對方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積極把事情做好,而不是要製伏別人或把別人一棍子打死,更不是為拿別人出氣或顯示自己的威風。

以下幾種批評方式,也許對你與他人的溝通有所幫助。

1.啟發式批評

我們批評別人,是針對他的錯誤而言的。要幫助對方改正錯誤,關鍵還在於“內因”,而批評者的“外因”隻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要讓對方從根本上改正錯誤還要靠自己的“內因”,所以,高明的批評者總是逐漸“敲醒”對方,啟發他進行自我批評。比如“你回答得很好,如果能再舉個例子說明一下就更精彩了!”“對於這個問題,通常我們應采用哪些方法解決呢?”

2.迂回式批評

作家班奇利在一篇文章裏謙虛地談到他花了15年時間才發現自己沒有寫作的才能,結果,一位讀者來信對他說:“你現在改行還來得及。”班奇利回信說:“親愛的,來不及了,因為我已無法放棄寫作,我太有名了。”

這封信後來被刊登在報紙上,人們為之笑了很長時間。事實上,班奇利的作品聞名遐邇,但他沒有直接指責那位讀者,而是以令人愉悅的、迂回的方式回答了問題,既保護了讀者的自尊心,也保護了自己的名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