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戰略製定行為研究(2)(1 / 3)

信息技術及信息社會的飛速發展對企業的經營活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加快了信息的傳遞速度,也使得人們更容易共享信息資源,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正在從根本上改變著企業的經營方式。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必然影響到企業的戰略製定行為,盡管最終結果還很難預料,但是一些影響已初現端倪。在傳統的戰略製定過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搜集、整理、傳遞和處理信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這一部分工作將發生很大的變化。一些由許多人參與完成的方案的測算等工作,由於有了計算機的幫助,隻需幾個專家就可完成;信息的共享使更多的人員能夠對企業的戰略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有助於將更多的人員納入到戰略的製定過程中來。當然,總經理的直覺、遠見、對不確定性的判斷等是信息技術不能替代的。信息技術的發展促使企業由等級結構向網絡結構轉變,原來的部門甚至組織之間的邊界被打破,20世紀90年代流行於西方的企業再造浪潮,其實質就是基於信息技術發展對企業流程進行重整。信息技術又通過對組織結構的影響,進而影響到戰略製定行為。

自20世紀末期以來,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呈現出加速發展趨勢,企業經營活動的全球化使得企業間的競爭更加激烈,高科技的發展使得新產品的開發費用也越來越高,國際競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競爭對手企業之間紛紛掀起了合作的浪潮,出現了競爭對手與合作夥伴相統一的現象,企業的成功不僅取決於競爭戰略,而且取決於合作戰略,建立戰略聯盟成為許多企業的一種戰略選擇,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也變成了聯盟與聯盟之間的競爭。所以,在分析競爭對手時,必須對特定對手的聯盟進行分析,這樣才能全麵把握市場力量的狀況。戰略聯盟的出現使得企業戰略製定行為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在某些情況下,充分考慮合作方的利益成為必要,追求雙贏替代非贏即輸成為企業的戰略目標。

市場經濟的不完善對企業戰略製定行為的影響是通過政府對企業和資源的控製來實現的。在我國市場經濟取向的改革過程中,雖然政府正在逐步退出對企業的直接管理,但是至今,許多重要的資源,如金融、市場(如進出口經營權)、勞動力(如用工製度、戶籍)等,還掌握在政府手中,對這些關鍵資源的獲得不是取決於企業對經濟規律的認識和運作,而是靠對政治規律的認識和運作。許多企業的贏利也不單純是通過提高經營效率,滿足顧客需要,而是通過尋租來實現的。通過向控製重要資源的政府官員行賄,獲得廉價土地、資金、股票上市機會等,雖說在很多情況下,這種尋租行為是為單個企業創造利潤而不為社會創造財富的經濟活動,但在我國經濟轉軌時期的特殊情況下,卻最符合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要求。同時,也正是由於市場經濟的不完善,導致許多企業經營者的行為短期化與資產所有者所追求的企業持續發展目標相悖,從而,許多企業的戰略製定行為表現出短期化、政治化的傾向。

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競爭的加劇使得企業外部經營環境的變化速度加快,企業麵臨的不確定性增大。在較穩定的、較易預測的經營環境裏,通過理性的分析可以製定一個好的戰略。未來技術和市場等的不確定性使得戰略製定行為成為一種高風險的活動,總經理的直覺、冒險和果斷成為戰略製定行為所不可缺少的。隨著環境的快速變革,有必要及時進行戰略調整或製定創新的戰略。

三、企業戰略製定行為的綜合化

戰略製定行為受眾多因素的影響,從而表現出複雜多變的特征,許多企業也表現出多樣化的戰略製定行為。為了迎接經營環境提出的挑戰,更及時有效地開發出具有競爭力的戰略,要求企業在戰略製定過程中,既利用總經理的高瞻遠矚,又發揮正式戰略計劃係統對數據的采集、分析、測算和規劃能力;既鼓勵個人創新思想的產生,又利用正式戰略製定對資源的控製和理性安排;既鼓勵個人創造性的自由發揮,又利用群體人員交互作用所發揮的強大威力。

我國企業戰略製定行為的

曆史及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企業戰略製定行為的曆史演變

我國企業的戰略製定行為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計劃經濟體製下政府主管部門製定戰略階段、改革過程中政企共同製定戰略階段、完成改製的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獨立製定戰略階段。

(一)第一階段:計劃經濟體製下政府主管部門製定戰略階段

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國企雖然有戰略,但是沒有戰略決策權,沒有戰略製定工作參見彭勇,蕭鎮.企業戰略管理——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塑造未來.中外管理導報,1999(3):36~37。一些企業領導人由於個人威信等原因也能對上級主管部門施加一定的影響,但從總體上來說,當時企業的戰略製定是政府主管部門完成的,戰略非常清晰、明確,幾乎不可更改或不可隨意更改。這種情況下的企業隻有按照上級部門的要求進行戰略實施工作。這種長期不管戰略製定、隻進行戰略實施的組織不是真正意義的企業,僅僅是一個車間而已。由於缺乏戰略管理能力,使得許多國企在進入市場後,不知道向哪個方向發展,不能對市場的變化及時做出反應,企業經營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