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略控製係統的各種措施中,文化和獎酬的重要性越來越重要。首先,競爭環境越來越複雜、越來越不可預測,這就要求企業具有更大的靈活性,能夠做出快速的反應。主要基於界限和行為約束的戰略控製係統是功能失調的,過度強調了行為的規範性,因而應用獎酬和文化措施,把個人和組織的目標進行協調和統一就變得越來越重要。其次,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不僅需要員工高質量地完成當前的工作,而且要為企業的未來發展儲備知識和能力。在進入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下,人力越來越成為一種資本,更需要員工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而嚴格的行為約束恰恰抑製了這些重要的戰略資源。所以說,戰略管理中對行為的控製,並不是對行為進行剛性的約束,而是要求行為符合戰略的要求,服務於戰略的實施。
二、戰略實施的影響因素
任何戰略的實施最終都需要一線的員工(如研究開發人員、市場營銷人員、生產人員等)來完成。從最基層來看戰略的實施,員工的行為能否符合戰略的要求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圖6.3所示。
三、環境的變革向戰略實施和控製提出的挑戰
員工的行為激勵主要來源於現實的利益機製。盡管好的戰略講求立足現在、著眼未來,但是,畢竟戰略是要考慮未來的。所以,未來利益和現實利益能否結合,對企業未來發展有利的活動能否與對現實利益追求所需的活動進行有效的結合,就成為戰略能否實施的一個關鍵所在。
當前,從行為的角度來看,戰略實施和控製的難點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缺乏對行為和績效進行衡量的信息
戰略的實施來自於良好的控製係統,而控製係統又需要依賴於可供測量的信息。盡管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曆史信息更容易得到,但是戰略控製所需要的信息很多是關於未來的,難於測量。傳統工業主要生產有形的物質產品,質量是可以測量的,過程也是標準化的,過程和結果之間具有明確的因果關係,無論對結果還是對過程都具有較強的可測量性。而在後工業社會和知識經濟條件下,很多東西卻難以測量。如研發部門工作人員的工作依賴於大腦的運作,他在試驗台前坐著,我們卻不知道他是在思考工作還是在想心事。
在對控製機製進行設計時,通常應該對結果或行為進行評價,或同時對二者做出評價。根據對結果和行為可評價性的不同,可以把行為分為四種類型。如圖6.4所示。
如果我們能夠度量出如銷售額、利潤率、缺陷率或顧客滿意度等因素,便可認為我們處於控製狀態。萬一很難或不可能對結果做出評價,則可以設法對行為進行評價。如果既能對結果又能對行為做出評價,那麼,我們便可以準確地了解到某些工作是否能按規定的方式來完成,不確定性和對他人的依賴性就可降低,因為我們能快速確定行為的偏差,同時還可以更加自信地對業績優異的人做出獎勵、對沒有達到要求的人進行懲罰。
當結果和行為或其中之一可以被評價時,正式的控製方法是有效的。但是圖6.4那個既難以對結果又難以對行動做出可靠而準確評價的框格中,正式的控製機製卻往往失去效力。屬於這一框格裏的工作包括那些要求廣泛而無程序的工作,如研究與開發、谘詢、信息係統方麵的技術性專門研究以及幾乎所有的服務工作等,這些工作都具有易變性和不可預測性。
許多戰略性的工作都處在圖中問號的框格內。隨著工作的複雜性、不確定性和多變性的增加,控製機製越來越難以固定化和正式化,在這種情況下,必須通過員工對企業前景和目標的清楚了解以及認可而獲得的判斷力和激勵力量,實現員工的自我控製和群體控製,根據戰略的要求及時校正自己的行為。
(二)激勵機製的相容性難於實現
戰略實施中激勵和約束機製建立的難點是如何在保證員工完成當前工作的前提下滿足企業戰略的需要。為未來積蓄力量和完成當前的工作不是完全一致的,這在我國過去廣泛實行的承包製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一些新興的高科技企業中,讓骨幹職工獲得一定的企業股權是一種逐漸得到認可的辦法,在實踐中表現出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出現了一種新的問題,即經濟學上的“搭便車”行為。如何設計出一種實施戰略和完成當前工作相容的激勵機製是戰略決策者必須解決的新課題。
(三)觀念和文化的無形化特征
觀念和文化對戰略實施的影響已經得到人們的認可。但是文化,尤其是其核心部分,往往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而且不同人的價值觀念等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所以,在戰略管理中如何實施文化管理就成為戰略實施麵臨的新挑戰。
(四)符合戰略要求的人才供不應求
人才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戰略實施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海爾集團在向國際市場發展中,提出了三個1/3的全球市場的營銷戰略,即:1/3的產品內銷;1/3的產品國內生產,國外銷售;1/3的產品在國外設廠,國外銷售。但是,這一戰略的實施需要大批懂外語、國際經貿知識以及東道國的法律規章等高級人才,正是人才的短缺使得這一戰略的後1/3實現起來困難重重。正像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說的:“海爾當前的目標是國際化,但我們感到適應這一目標的人才就比較匱乏。”顏誌剛,李剛.惠普總裁與海爾總裁論經營之道.經濟日報,1999-06-01,第7版對於許多企業來說,當前麵臨的人才問題是一方麵人才短缺,另一方麵符合企業戰略需要的、真正有用的人才又不安心當前的工作,渴望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