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略更新發生的條件和影響因素——成本效益分析
戰略更新到底應該采取漸進式還是革命式,既有企業內外部客觀條件方麵的原因,也受企業決策者認識水平的影響,還有更新成本效益的問題。在此,借鑒樊綱的方法參見樊綱.兩種改革成本與兩種改革方式.經濟研究,1993(1):3~15,通過成本效益分析,討論戰略更新方式的選擇。
從理性的角度來說,戰略更新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新的戰略能給戰略決策者和執行者帶來更大的好處。一般地說,戰略更新的目的,就是為了適應企業外部經營環境和內部條件的變化,抓住機會,規避風險,促進企業的經濟發展,使利益相關者的經濟收益有所提高。但是,任何創新活動都是要付出成本的,戰略更新也是如此。在一定條件下,過高的戰略更新成本會使得戰略更新本身成為“不合算”的事情。所以,戰略更新實際發生的前提條件就是新戰略實施之後所能提供的淨收益減去戰略更新的成本大於舊戰略所提供的淨收益,即滿足以下不等式:
Wn-TC>WO(1)
其中,Wn為對於戰略的實施者來說,新戰略實施之後能為他們提供的預期淨收益;TC代表戰略實施者為進行戰略更新而付出的各種代價,即更新成本;WO代表繼續執行舊戰略所能為他們提供的預期淨收益。
(一)舊戰略所能為他們提供的預期淨收益WO
人們對舊戰略在未來所能提供的預期淨收益的評估來自於現在所得到的利益和舊戰略對未來環境的適應情況。如果舊戰略明顯地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企業即將進入經營危機,那麼人們對舊戰略在未來所提供的淨收益的預期就會很少,人們就會自願放棄舊的戰略,接受新的戰略。
雖然說舊戰略已經是既成事實,其帶來的淨收益也是既定的、客觀的,但是人們對它的評價卻是主觀的,往往有很大差距。從淨收益的內容來看,既包含人們可用貨幣進行衡量的經濟收入,也包括人們獲得的職位、權力、責任、社會認可程度、自我實現等非經濟方麵的利益。由於人們具有不同的偏好,對淨收益的評價就成為一個很個人化的事情,人們往往從縱向和橫向兩個角度對其淨收益進行評價,雖然與過去相比人們的淨收益可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與競爭對手、與同自己具有同樣的學曆、經曆、背景等的人相比較,淨收益差距可能在擴大,這就會造成人們的不滿,加大了對戰略更新的激勵。
(二)更新成本TC
更新成本包括實施成本和摩擦成本兩部分,即:
TC=IC+FC(2)
其中,IC為實施成本;FC為摩擦成本。
1.實施成本IC。
實施成本包括戰略更新過程開始以後一切由於實施新戰略所需的信息和知識不充分、員工能力缺乏和行為不適應、部門間工作不協調、經營模式不穩定造成的效率損失。在某些情況下,戰略更新過程中的效率損失甚至比舊戰略條件下還要大,這除了員工行為不能適應新的戰略以外,還有新戰略所需要的新市場的開拓成本較高、新產品的生產工藝不完善、產品合格率低等技術層麵的原因,造成在戰略更新階段,不但企業效益沒有增加,反而降低的現象。從一定的時期來看,不同更新方式的總效率損失是不同的,雖然激進式的更新可能在一開始時出現較大的震蕩,從而造成較大的損失,但若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過渡,損失會迅速減小;而漸進式更新則因企業的內部經營長時期處在信號扭曲的狀態之中,人們必須“多次簽約”,設備和工藝技術等也必須進行多次調整,經濟損失的總額反而較大。總之,可以假定更新的實施成本是更新激進程度的減函數,是更新方案所需時間的增函數,即:
d(IC(T))/d(T)>0(3)
其中,T為從戰略更新開始到戰略更新結束所需的時間。
2.摩擦成本FC。
摩擦成本是因企業利益相關者對戰略更新的抵製和反對所引起的經濟損失。戰略更新要求組織結構和人事的調整,這就必然引發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的改變,一部分人的利益就要受到絕對的或相對的損害,從而反對更新,並且會采取實際行動對戰略更新製造種種障礙。摩擦成本的產生不是因為新戰略的實施所需信息和知識不充分、所需能力短缺而形成的,而是一些人認識到自己的利益要在變革過程中受到損害而故意地反對變革而產生的一類經濟損失。
這種由戰略更新的阻力而引起的損失可以有多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