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就演繹出在港九流傳甚廣的瀟灑故事。
1978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兩位華商俊傑,在中環的文華酒店一間幽靜的雅閣晤麵。一位是具有學者風範的未來地王李嘉誠;另一位是洋溢著海派作風的登陸船王包玉剛。
五星級文華酒店是怡集團的一項重要產業,文華以其高貴豪華、優質服務而數次被列為全球10佳酒店榜首。現在,兩位華商俊傑,坐在怡和的酒店決定怡和台柱——九龍倉的前途命運。
李嘉誠秘密約見,包玉剛猜想有重要事情——他們那時的私交並不密切。包玉剛欲減船登陸,苦於無門,當他將目標瞄準九龍倉,發現李嘉誠已捷足先登。九龍倉對包氏來說,簡直太重要了,它的碼頭貨倉;更有利發展海上航運;它的地盤物業,可供他在陸地大展拳腳。
冷夏、曉笛在《世界船王——包玉剛傳》中記敘道:
經過簡短的寒暄,李嘉誠即開門見山地表達了想把手中擁有的九龍倉1000萬股股票,轉讓給包玉剛的意思。
轉讓?包玉剛想,天上沒有掉下來的好處。包玉剛低頭稍加思索,便佩服了李嘉誠的精明。李嘉誠很清楚包玉剛的情況,知道他需要什麼,於是,用包玉剛所需要的來換取自己所需要的,這一“轉讓”,可真是一家便宜兩家著數的好事。
從包玉剛之方麵而言,他一下子從李嘉誠手中接受了九龍倉的1000萬股票,再加上他原來所擁有的部分股票,他已經可以與怡和洋行進行公開競購,如果收購成功,他就可以穩穩地控製資產雄厚的九龍倉。而從李嘉誠這一方麵來說,他以10元到30元的市價買了九龍倉股票而以30多元脫手給包玉剛,一下子就獲利數千萬元。更為重要的是,他可以通過包玉剛搭橋,從彙豐銀行那裏承接和記黃埔的股票9000萬股,一旦達到目的,和記黃埔的董事會主席則非李嘉誠莫屬。
這真是隻有李嘉誠這樣的腦袋才想得出來的“絕橋”(主意)!包玉剛在心裏不禁暗暗佩服這位比自己小但精明過人的地界新貴。
沒有太多的解釋,沒有冗長的說明,更沒有喋喋不休的討價還價,兩個同樣精明的人一拍即合,秘密地訂下了一個同樣精明的協議:
李嘉誠把手中的1000萬股九龍倉股票以3億多的價錢,轉讓給包玉剛。
包玉剛協助李嘉誠從彙豐銀行承接和記黃埔的9000萬股股票。
一個決定兩家英資企業命運的曆史性協議,在華商兩強低聲密語中順理達成。
最終結果,他們都如願以償坐上英資洋行大班的寶座。
4.避實就虛進退結合
“趁虛而入,一石三鳥”的經營戰術表明:避實就虛進退結合。李嘉誠在收購九龍倉的過程中,激流勇退,成為這場大戰的最大贏家。此為避實,為退;李嘉誠退出九龍倉角逐,將目標瞄準另一家英資洋行——和記黃埔。此為就虛,為進。
和黃集團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和記洋行,二是黃埔船塢。和黃是當時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10大財閥所控的最大上市公司。
和記洋行成立於1860年,主要從事印度棉花、英產棉毛織品、中國茶葉等進出口貿易和香港零售業。初時規模名氣不大,遠不可與怡和、鄧普、太古等洋行相比。到二戰前,和記有下屬公司20間,初具規模。
黃埔船塢有限公司的曆史,可追溯到1843年,林蒙船長在銅鑼灣怡和碼頭造木船。船塢幾經遷址,不斷充資合並易手,成為一間公眾公司。到20世紀初,黃埔船塢與太古船塢、海軍船塢並稱為香港3大船塢,形成維修、建造萬噸級輪船的能力。除此,黃埔船塢還經營碼頭倉儲業。
“二戰”之後,幾經改組的和記洋行落入祈德尊家族之手。該家族與怡和凱瑟克家族、太古施懷雅家族、會德豐馬登家族,並列為香港英資4大家族。60年代後期,祈德尊雄心勃發,一心想成為怡和第二。他趁1969~1973年股市大牛衝天,展開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收購,把黃埔船塢、均益倉、屈臣氏等大公司和許多未上市小公司歸於旗下,風頭之勁,一時無雙。
祈德尊掐準了香港人多地少、地產必旺的產業大趨勢,關閉九龍半島東側的碼頭船塢,將修船業務與太古船塢合並,遷往青衣島,並將其他倉場碼頭,統統轉移到葵湧去發展。騰出的地皮,用來發展黃埔新村、大同新村、均益大廈等。祈德尊滿天開花大興土木,地產成為集團的支柱產業。
傳媒說祈德尊是個“食欲過盛,消化不良”的商界“大鱉”。他一味地吞並企業,鼎盛期所控公司高達360間,其中有84間在海外。祈德尊雖長有“鋼牙銳齒”,“腸胃功能”卻太差,“腹瀉不止”——不少公司狀況不良,效益負增長,給他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幸得股市大旺,祈德尊大量從事股票投機生意,以其斬獲彌補財政黑洞。
1973年中股市大災,接著是世界性石油危機,接著又是香港地產大滑坡。投資過速,戰線過長,包袱過沉的和記集團掉入財政泥淖,接連兩個財政年度虧損近2億港元。1975年8月,彙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解救,條件是和記出讓33.65%的股權。彙豐成為和記集團的最大股東,黃埔公司也由此而脫離和記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