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決策管理:時局變幻盡在掌握(2)(3 / 3)

彙豐控股和記洋行,標誌著祈德尊時代的結束,和記成了一家非家族性集團公司。彙豐物色韋理主政。1977年9月,和記再次與黃埔合並,改組為“和記黃埔(集團)有限公司”。韋理有“公司醫生”之稱,但他一貫是做智囊高參輔政,而從未在一間巨型企業主政。又因為祈德尊主政時,集團虧空太大,公司醫生韋理上任,未見其妙手回春。和黃的起色不如人們預期的好。

趁虛而入,是戰場常見並有效的戰術。李嘉誠在覬覦上九龍倉的同時,也垂青和記黃埔,他放棄九龍倉,必然要把矛頭對準和黃。

以李嘉誠當時的實力,硬要收購九龍倉有一定困難。李嘉誠一個金蟬脫殼,積聚優勢能量,進攻和黃。

輿論皆說,和黃一役,足見李嘉誠是聰明絕頂的人。

其一,李嘉誠成全包玉剛收購九龍倉的心願,實則是讓出一塊肉骨頭讓包氏去啃,自己留下一塊瘦肉。因為九龍倉屬於家族性公司的怡和係,凱瑟克家族及其代理人必會以牙還牙,殊死一搏反收購。包氏收購九龍倉,代價沉重,實際上與怡和大班打了個平手。怡和在港樹大根深,收購九龍倉,必有一番血戰惡戰。

反之,淪為公眾公司的和記黃埔,至少不會出現來自家族勢力的頑抗反擊。身為香港第二大洋行的和黃集團,各公司“歸順”的曆史不長,控股結構一時還未理順,各股東間利益意見不合,他們正祈盼出現“明主”,力挽頹勢,使和黃徹底擺脫危機。

隻要能照顧並為股東帶來利益,股東不會反感華人大班入主和黃洋行。這就是李嘉誠最初的出發點。

其二,李嘉誠權衡實力,長江實業的資產才6.93億港元,而和黃集團市值高達62億港元,蛇吞大象,難以下咽。和黃擁有大批地皮物業,還有收益穩定的連鎖零售業,是一家極有潛質的集團公司。香港的華商洋商,垂涎這塊大肥肉者大有人在,隻因為和黃在香港首席財主彙豐的控製下,均暫且按兵不動。

李嘉誠很清楚,彙豐控製和黃不會太久。根據公司法、銀行法,銀行不能從事非金融性業務。債權銀行,可接管喪失償債能力的工商企業,一旦該企業經營走上正軌,必須將其出售給原產權所有人或其他企業,而不是長期控有該企業。

在吸納九龍倉股時,李嘉誠獲悉彙豐大班沈弼暗放風聲:待和記黃埔財政好轉以後,彙豐銀行會選擇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對象,將所控的和黃股份的大部分轉讓出去。

其三,李嘉誠夢寐以求成為彙豐轉讓和黃股份的合適人選。為達到此目的,李嘉誠停止收購九龍倉股的行動,以獲彙豐的好感。

李嘉誠賣了彙豐一份人情,那麼,信譽卓著的彙豐必會回報——還其人情。這份人情,是否是和黃股票,李嘉誠尚無把握。

為了使成功的希望更大,李嘉誠拉上包玉剛,以出讓1000多萬股九龍倉股為條件,換取包氏促成彙豐轉讓9000萬股和黃股的回報。李嘉誠一石三鳥,既獲利5900萬港元,又把自己不便收購的九龍倉讓給包氏去收購,還獲得包氏的感恩相報。

在與彙豐的關係上,李嘉誠深知不如包玉剛深厚。包氏的船王稱號,一半靠自己的努力,另一半靠彙豐的支持。包氏與彙豐的交往史長達20餘年,他身任彙豐銀行董事(1980年還任彙豐銀行副主席),與彙豐的兩任大班桑達士、沈弼私交甚密。

李嘉誠頻頻與沈弼接觸,他吃透彙豐的意圖:不是售股套利,而是指望放手後的和黃經營良好。另一方麵,包氏出馬敲邊鼓,自然馬到成功。

收購和黃,以小搏大,李嘉誠也沒有必勝的把握。他放棄九龍倉,一石三鳥,換取了非常大的勝券。

5.無本投資巨額回報

所謂“空手套白狼”是指一種從無到有的經營手段。這種手段需要的是智慧和技巧。李嘉誠在其股票市場活動中便上演了“空手套白狼”的好戲。

香港正式的股票市場活動早在1891年就已經開始,但股票市場成為企業籌資的重要渠道,則是1969年前後的事,而股票市場真正形成規模更是在20世紀70年代之後。

1969年之前,香港股市規模停滯不前,其原因是:第一,由於與中國內地的特殊關係,內地政治的任何波動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香港前途;第二,與香港證券市場相比,海外市場能為香港投資者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至少海外證券市場的投資工具比香港市場要豐富些;第三,1961年之後,銀行業的激烈競爭,使貸款變得比較容易,相對削弱了股票的吸引力。

另外,在未有其他交易所成立之前(1969年之前),香港所有股票買賣活動均通過香港證券交易所(俗稱香港會)進行。當時香港會的會員大部分為外籍人士及通曉英語的高級華人,而上市公司則主要為外資大銀行,股市為香港本地工商企業集資的功能並未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