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目標管理:誌存高遠還要立足腳下(3)(1 / 3)

李嘉誠私下坦言斷定,備貽肯定會頭撞南牆無功而返。而且備貽絕無惡意收購的膽略及實力,縱是有此惡意,以老人的倔脾氣,殊死抵抗,備貽的勝算實在太小。

備貽敗退之時,就是中泰出擊的最佳時機。因此,當時他按兵不動。李嘉誠的確料事如神,備貽被他不幸言中,未能進入價格談判,就被恒昌行拒之千裏。而李嘉誠則以其進行善意收購的良好聲譽及其尊重老人的謙謙君子之風,深深博得老人的好感,以致收購順利完成。

這裏,又一次顯示了李嘉誠人品人格及聲譽在商業活動中的巨大作用。有道是天酬苦心人,恒昌一役回報李嘉誠的是名利雙收。

香港股市素以潮起潮落、凶險莫測著稱。在香港股市的收購中,常見的收購策略主要有3種類型:

(1)霸

這是典型的海派作風,一擲億金,速戰速決,以實力與對手較量,更以絕對優勢壓倒對方。如此收購代價極昂,一般“殘勝”或“慘勝”,或稱“負創取勝”。包玉剛收購九龍倉是其典型的戰例。

(2)奸

就是既當莊家,又當炒家,甚至自拋自收以圖操縱股市,其結果往往造成惡意收購,股民叫苦不迭,怨聲載道。其代表人物;劉鑾雄被稱為“股市狙擊手”,是人人生畏的“惡意收購”的典型。劉鑾雄對香港證券業起過功不可沒的曆史性推進作用,但由於他奉行“惡意收購”,股市同仁聞之色變。

(3)義

收購對方的企業,必與對方進行協商,盡可能通過心平氣和的方式談判解決。若對方堅決反對,不會強人所難。收購者奉行的是“善意收購”。其代表人物是李嘉誠。李嘉誠富有心計,又極有耐心,擅長以柔克剛,以靜製動。他的收購從不情緒化,沒有把被收購企業當作古董孤品非買不可的心理。李嘉誠遇到阻力,權衡利弊後,會不帶遺憾地放棄。收購九龍倉、置地,他都持這種態度。無論成與不成,通常都能使對方心悅誠服,且在日後成為朋友。

收購成功,李嘉誠不會像許多新任老板一樣,進行一鍋端式的人事改組與拆骨式的資產調整。他盡可能挽留被收購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照顧小股東利益。股權重組等大事,必征得股東會議通過。

收購未遂,李嘉誠也不會以所持股權為“要挾”,逼迫對方以高價贖購,以作為退出收購的條件。

李嘉誠的形象有口皆碑,從來不用擔心他會惡意收購。

李嘉誠的信念是:良好的形象和信譽,本身就是寶貴的財富。

據此形象和理念打天下的李嘉誠如何會不成功呢?又如何可能會不調教培養出少年英名、誌超老爹的兩個“小超人”呢?

隨著一係列成功的擴張收購,“長江”不斷容納百川,吸入新鮮血液,經營內容不斷向多元化發展。除了房地產外,還經營航運服務、通訊服務、電力供應、貨櫃碼頭以及零售貿易。

多元化經營,相互裨益,取長補短,形成一個堅不可摧的整體,使長江實業集團這條大船,在波濤洶湧的香港商界,得以順利渡過一個個險灘暗礁。如今的長江實業集團,已成為香港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型綜合性財團,每年向港府繳納的所得稅項,大致占港府全部公司所得稅項的5%,成為港府一個穩定的稅收來源,對香港的整個經濟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就這樣,以李嘉誠為核心就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開創了香港商業界全麵共贏的局麵。

5.立足香港,確立全球目標

從20世紀70年代起,李嘉誠立足香港基地,開始向海外投資。

80年代起,他逐步有目的地加大海外投資的比重,開始了全球性的吞並戰,在加拿大、美國、英國、新加坡都有他的物業和公司。進入新千年後,李嘉誠正率領他的李氏財團,在變幻莫測的國際市場上全麵出擊,縱橫馳騁,進行著一場令人鼓舞的全球性大戰。

但是李嘉誠處處不忘記自己是中國人,自己的根在中國。他在香港紮下根之後,才開始向世界擴展。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北京,就香港問題與中國領導人會談。股市是香港政治經濟的晴雨表,消息傳來,股市立刻發生動蕩,持續滑落,到年底恒生指數暴跌676點。

香港信心危機爆發,許多富商將大批資本移往海外,移民潮洶湧而起,工商界各大公司則遷冊成風。

遷冊的始作俑者是怡和大班西門·凱瑟克。1984年3月28日,怡和董事局突然宣布:本集團基於香港前途問題,決定遷冊百慕大;股票將在倫敦、新加坡、澳洲同時掛牌上市。

怡和在香港經濟界的地位舉足輕重,它的這—舉動,引起香港工商界發生強烈動蕩,恒生指數急挫62點。

遷冊風從此刮起來,再加上移民潮推波助瀾,香港經濟局勢動蕩不安,一片“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象。香港英國會所,經濟界名流緊急聚會,商討對策。和記黃埔行政總裁李察信更是顯得憂心忡忡。

不待聚會結束,李察信便匆匆告辭了他的英國朋友們,乘車急駛華人行,直奔頂層長實與和黃主席李嘉誠的辦公室,—進門,便急切地說:

“中英談判北京方麵的態度越來越強硬,共產黨要全麵接管香港,難道我們要做約翰·凱瑟克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