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察信所說的約翰是西門的叔父,40年代曾任上海怡和洋行大班。1949年,中國大陸解放時,怡和不但人未撤,資產也未撤,麵臨著被接管的命運。約翰幻想用法律途徑解決問題,他不遺餘力地為怡和的在華“合法權益”奔波於京滬之間,自然是毫無結果。直到1952年,他才兩手空空,灰溜溜地離開中國內地。此事,曾被英國和香港商界當作天大笑話,也使得凱瑟克家族後來對中國內地的一切變動都神經過敏。
李嘉誠很清楚李察信的言下之意,他說:
“不可能那樣,我們長實集團不打算遷冊。若論個人在公司的利益,我比你擁有的多,我是經過慎重考慮才說這種話的。現在中國政府歡迎海外企業家來華投資,也就根本不可能對香港私人資產采取行動。”
李嘉誠接著又把他赴內地參觀的觀感,及海內外輿論的評論,說給李察信聽,然而仍然未能說服李察信。兩人分歧頗大,以致無法協調工作。1984年8月,李察信辭職。
1984年,中英兩國在北京簽署《中英聯合聲明》,香港投資環境開始變得明朗,使遷冊風有所遏製。但後來的中英談判一波三折,似乎顯得遙遙無期,香港人的信心指數重新下降,遷冊風因而卷土重來。
在這種大氣候下。到1990年11月,在香港四大財團中,隻有李嘉誠的長實係集團和施懷雅的太古洋行集團尚在香港注冊。李嘉誠不僅自己不存遷冊念頭。還說服了集團內的“主遷派”,確實難能可貴。
1989年的北京風波,使信心危機在香港再次爆發,恒指狂瀉580多點。遷冊再起,華商都在看著李嘉誠的行動,因為他是香港首富,長實係在港上市公司占總市值的10%強。而且,長實係在加拿大等國有大量投資,他會不會借此作為遷冊的前哨站?
在這種形勢下,李嘉誠不得不站出來說話。11月20日,他向香港媒體發表了長篇言論,表示:他相信香港1997年後仍會繼續繁榮,香港是個充滿活力的城市,也是一個賺錢的好地方。
1990年,遷冊風潮依然不減,香港最大財團彙豐銀行不久即借收購英國來特蘭銀行之機,變相遷冊倫敦。
李嘉誠對彙豐遷冊持反對意見,但他的意見未被董事局接納,於是他突然宣布辭去彙豐董事局非執行副主席職位。
後來,長實始終沒有遷冊海外,李嘉誠以自己堅決的行動和龐大的資金為香港注入了信心。他的堅決態度,穩住了相當大一批華商的陣腳。
作為一個商人,同時也作為一個中國人,李嘉誠的行為再次為自己樹立起了良好的形象。李嘉誠希望香港穩定和繁榮,也率先垂範盡其所能地去穩定香港。因為他知道,隻有香港穩定了,商家才會有利可圖。此外,香港的繁榮對全中國及世界經濟都會產生重大影響。
同時,李嘉誠以他充滿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的作為贏得了香港和內地各界人土的普遍讚譽,這為他在過渡期以及“九七”之後的商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過去,中國商家的普遍觀點是莫談國事。現在還有很多人持有這種觀點,隻顧埋頭做生意,對國家大事全不關心。這與西方商人幹預政治的做法顯然不同。其實,立足於任何一個國家,商人的前途必然受政治的影響,更會受國家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因此,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國家作貢獻,對自己的商業前途會有利。
麵對經濟全球化的日益臨近,李嘉誠的目光開始放眼全世界。而且,經過多年的發展,李嘉誠在香港積累了龐大的家業,他需要為手頭的巨額資金尋找出路。香港畢竟是彈丸之地,作為全球華人首富的李嘉誠,隻局限於此,舞台未免太小了。
他的目標是將長實建為跨國集團,加入到更廣闊的經濟大舞台中去。為此,他開始采取了大規模的行動。
李嘉誠首先選擇的目標是加拿大。
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黃通過向合營公司UnionFaith投資32億港元,購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權。
赫斯基石油公司在加拿大西部擁有大片油田和天然氣開發權,還有一個大煉油廠及343家加油站。
當時除石油降價因素帶來的資金周轉困難外,赫斯基石油公司並沒有出現債務危機。本來按照加拿大本國法律,外國人是不能收購“經營健全”的能源企業的,幸虧李嘉誠事先已安排了兩個兒子加入加拿大籍,才使收購計劃得以順利通過。
李嘉誠一直非常看好石油工業,加上當時世界石油價格處於低潮期,石油股票也處於低迷狀態。這正符合逢低吸納的原則。李嘉誠看準時機,做了一筆很劃算的交易。
這是當時流入加拿大的最大一筆港資,消息一傳來,不但轟動加國,亦引起香港工商界不小的震動。
其後,李嘉誠不斷增購赫斯基石油股權。到1991年,股權增至95%。其中,李嘉誠個人擁有46%,和黃與嘉宏共擁有49%,總投資額為80億港元,從而徹底控有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