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之輸,錯不在他,而在於他的壟斷地位。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反壟斷都是政府幹預商業的強製手段之一。
7.確立正確的發展方向
一個商人能夠按照自己的目標走下去,應當可以成大事的。李嘉誠以他靈敏的商業頭腦,在香港乃至國際商界樹立的良好形象,以及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對國對港純樸真摯的愛心,獲得1990年DHL——《南華早報》商業成就獎,按照DHL主席鍾普洋的話說:“確實是實至名歸了。”
80年代初期,當李嘉誠以“蛇吞象”式收購英資和記黃埔,成為轟動香港乃至國際商界的“入主英資洋行第一人”的時候,香港人為之振奮。而當時的經濟評論抓緊機會在新界政務司的外籍人士鍾逸傑對李嘉誠尊敬的態度上也做出一番渲染:
“在以前的殖民地時代,外國炮艇經常在中國外河巡邏,而中國人又被稱為是遠遜白種人。雖然時代改變了,香港這殖民地是由政治上的方便而存在,而不是因為武力而存在。但是當長江宣布與僑光合作在沙田東廠建造高級房屋時,新界政務司鍾逸傑迎接李氏參加典禮,很多人都感到驚訝。鍾氏當時伴在李氏身旁,在李氏未坐下時不肯坐下,他常常望著李氏,顯露羨慕之意,尤其是當他強調中國、香港和長江將不斷合作時,他們兩人都對前景很樂觀。李嘉誠這位商界奇才啟發了很多年輕人,又維護著香港的經濟前途……”
古人雲:成事業者,無非是天時、地利、人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香港經濟的騰飛,實際上就是一曲時勢造英雄與英雄造時勢的凱歌。
在香港這個地狹人多的地方,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以及比東南亞其他地區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使得香港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成為可能,因而造就了像李嘉誠、霍英東、鄭裕彤這樣一些白手興家、艱苦創業的英雄人物。在環境和機會對於創業者都是均等的情況下,他們憑著自己敏銳的觀察力,鍥而不舍及頑強的拚搏精神,在各種投資風險裏摸爬滾打,一身泥濘、一身血汗地奮鬥著。而且,他們曾經在這個奮鬥過程裏失敗過、跌倒過,但最後他們都咬緊牙關,直立起滿布傷痕的軀體,直到他們平安地渡過各種艱難險阻,直到他們充分地利用香港經濟發展的奇跡,並且不斷地創造香港經濟發展的奇跡。
他們之中,有的是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世家之後”;有的是在大陸解放之後由上海、天津等地遷來香港的資本家;有的是利用香港飛速發展的大好時機,發憤自立的家境貧寒、窮苦人家的子女。但是,他們都是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各自不同的程度上,在紛繁激烈的國際商戰情勢中,不斷接受時代賦予的一次比一次更有創意的挑戰,他們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在競爭中生存、發展,他們打破常規,傲視一切,成為對香港經濟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企業家群體。
這就像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所說的:
“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3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1979年10月29日,美國《時代周刊》雜誌曾經說李嘉誠是“天之驕子”,也就是說李嘉誠之所以這樣成功,是因為幸運之神經常降臨的緣故。
至於李嘉誠自己也曾經就“成功與幸運”的問題,專門發表過他的看法:
“在20歲前,事業上的成果是百分之百靠雙手勤勞換來;20至30歲之間,事業已有些小基礎,那十年的成功,有百分之十靠運氣的,百分之九十仍是由勤力得來,之後,機會的比例也漸漸提高。現在,運氣已差不多是占三至四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