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國人多會自謙那是幸運,絕少有人說那是由勤力及有計劃地工作得來。我覺得成功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完全靠勤力工作、不斷奮鬥而得成果;第二個階段,雖然有少許幸運存在,但也不會很多;現在呢?當然也靠運氣,但如果沒有個人條件,運氣來了也會跑去的。”
1991年9月5日,李嘉誠在親筆回複一位因生意落敗、萬念俱灰的丁姓英國華僑的信中,很真誠地闡述了他自己的創業觀。這封在幾分鍾之內一氣嗬成的信,不難看出李嘉誠敏捷思路之下的文學才華。此信全文如下:
“丁先生
人生起伏無常,尤其是從事商業。窮人易做,窮生意難做。所以你們現在麵臨的困難,隻是數千年來億萬無數生意人曾經麵對的苦痛的一部分。但如果明白大富由天,小富在人,如果肯勤儉有效地麵對現實,盡心經營,則俗語所說:“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說不定不久你們又有一個好和新的局麵。即使一切都不如意,退一步想,則海闊天空。以今日英國的工資水平,最大不了,最多找一份職業,生活應絕無問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送上英鎊五百,請你倆一頓晚餐。想想明天會更好!想想世界上有多少更苦的人!
李嘉誠
1991年9月5日
這封信給遙遠的英國朋友以極大的鼓舞。
樂於助人的李嘉誠,也由此感到莫大的欣慰。
在李嘉誠的一生中,最讓他自豪的,甚至直到今天仍念念不忘的一件事是:
14歲的時候,在病危的父親的床前,含著熱淚的李嘉誠自信地告訴父親,他有一種感覺,他覺得自己的將來肯定非同一般,肯定會有一番作為。李嘉誠用他清脆的童音告訴父親,他準備做生意,做了生意再像父親一樣好好治學。父親聽了他孩子氣的又很自信很有誌氣的話語,很開心地笑了。
最後,父親仍含著這個由兒子帶給他的開心的笑容離開了人世。這是李嘉誠最後一次見到父親瘦削的臉上所展開的輕鬆且慰藉的笑容,父親有多長時間沒笑了,李嘉誠已記不清楚,但這卻是父親生病之後,很長時間以來所露出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笑容。而且,父親也是含笑離開人間的,因為父親的安慰是李嘉誠。
直到今天,李嘉誠每每想起這件事,就覺得很自豪,因為他小小年紀在父親麵前居然沒有說錯,因為他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成功地實現了當年許下的諾言。
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冰心有一首極有韻味的小詩:
“成功的花
人們隻驚歎她現時的明豔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浸漬了奮鬥的淚泉”
這首詩也正好是今日雄踞香港商界金字塔尖的李嘉誠之真實寫照。
今天的人們,無不用驚訝羨慕的目光,遙遙注視著這位成為香港神話之一的天之驕子。
這位如同《時代周刊》所形容的,始終有一顆幸運之星在照耀著的香港超人。
在人們的心目中,李嘉誠成了幸運的象征,成了“火眼金睛”的神一般的人物。然而,人們在圈給李嘉誠眼光敏銳、商業奇才等等絢麗奪目光環的同時,卻令人遺憾地忽略了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那就是:李嘉誠是一個活在自己意誌裏的人。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頑強的意誌力的支撐,沒有不屈不撓的拚搏精神的驅使,李嘉誠就不可能平安地跨過生命中一道又一道出人意料的轉折,不可能順利地渡過創業中一道又一道的漩流湍急的險灘,更不可能令人驚歎地取得今日這樣輝煌的成就。
這個驚人的意誌力,不僅貫穿了李嘉誠長達半個世紀的奮鬥生涯,更加感人地表現在李嘉誠創業初期的艱難曆程裏,那段時光的一次比一次更為巨大的磨難,如同一柄柄寒光四射的鋒刃,無時無刻不在磨礪著李嘉誠視之為支柱的——意誌。
美國具有敢作敢為、壯士斷臂精神的著名大企業家默多克,曾經對他的朋友說過如此的話:
“你像一隻白老鼠,你聰明,受過高深的教育,但你沒有艱苦奮鬥、掙紮求生的本能。我是一隻褐色老鼠,我可能是一個不可教育的家夥,但是我能夠吃苦耐勞、不怕犧牲;如果我的一隻腿陷在夾子中,那麼,為了脫身,我會把那隻陷在夾子中的腿弄斷,而在所不惜。”以默多克這番話來比喻逆境求存的李嘉誠,再恰當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