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社會協調管理:與人為善,暢行天下(1)(1 / 3)

請覺悟“與人共同生活”的重要性,常懷感恩的心,以不忘恩,不忽略感謝,尊重義氣的心與人相交往。

廣交之道,就在於盡量多方麵地開動腦筋,在多才多藝,不偏一隅的原則下,廣事交際。

1.從大局著眼

一個企業能不能在市場中站穩腳跟,關鍵是看能不能樹立起企業的形象。這種形象就是能夠替消費者著想,誠信為消費者服務。李嘉誠經常這樣說:“我母親從小就教育我不要占小便宜,否則就沒有朋友,我想經商的道理也該是如此。”

正因為李嘉誠有“不占小便宜”的思路,因此,他才能從大局著眼,既顧及利益,又重視形象,爭取賺那種“漂漂亮亮”的錢,而不賺那種引人非議的“濫錢”、“黑心錢”。

比如,1977年6月,李嘉誠繼地鐵中標後,又購入大坑虎豹別墅的部分地皮計15萬平方英尺。

虎豹別墅為大名鼎鼎的報業豪門胡氏家族的祖業。胡氏家族,即全球華人無人不曉的“斧標驅風油”的創始者。

虎豹別墅,與其說是一座私人花園住宅,倒不如說是一個規模宏偉、饒有特色的公園。

這裏有巍峨屹立的白塔,紅牆碧瓦的亭台樓閣,雕梁畫棟,波光瀲灩的遊泳池,崖壁上布滿了動物雕塑,還有各種傳說中的人物泥塑及假山、山洞、展覽館等,集參觀、遊樂、購物、休閑為一體。凡到過虎豹別墅的人,它的美麗多姿、富麗堂皇,使眾多遊人流連往返交口稱讚。因此,它成了香港較為著名的一處旅遊勝地。

李嘉誠購得地皮後,在上麵興建了一座大廈。遊客們多有非議,紛紛指責大廈與整個別墅風格不統一,破壞了整個布局的統一和美觀,影響了原有的人文景觀。

李嘉誠得知此情後,立即下令停止在那塊地皮上繼續大興土木,盡量保留別墅花園原貌。

李嘉誠深知,如果不顧公眾輿論,一意孤行,就會損害自己好不容易樹立起來的形象,降低自己的信譽。

失去公眾,就等於失去顧客:失去顧客,就等於自斷財路。

作為一個精明的商人,不可以時時事事計較眼前利益,而應以大局為重,時時注意維持良好的形象,以求得未來更大的收益。有時,良好的形象和良好的信譽,遠遠勝過千金萬銀。

李嘉誠就是在這些事情上贏得了彙豐銀行的信賴,開始了與彙豐的合作。香港經濟界的人常說:“誰結識了彙豐大班,誰就高攀了財神爺。”

說起彙豐,港人無人不曉。彙豐的中文全稱是“香港上海彙豐銀行”,創設於1864年,由英、美、德、丹麥和猶太人的洋行出資組成,次年正式開業,後因各股東意見不合,相繼退出,成為一家英資銀行。

現在的彙豐是一家公眾持股在港注冊的上市公司,1988年股東為19萬人,約占香港人口的3%,是香港所有權最分散的上市公司。彙豐一直奉行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的原則,其管理權一直操縱在英籍董事長手中。

彙豐是香港第一大銀行,又是以香港為基地的龐大的國際性金融集團。彙豐的聲譽,還不僅僅限於其強大的資金實力,更重要的是,它在香港充當了準中央銀行的角色,擁有港府特許的發鈔權(另一家獲此特權的銀行是果資渣打銀行),港人使用的港幣,幾乎全是彙豐銀行發行的。在數次銀行擠捉危機中,彙豐不但未受波及,還扮演了“救市’的“白衣騎士角色。”

一個多世紀以來,經彙豐扶植而成殷商巨富的人,不計其數。20世紀60年代起,剛入航運界不久的包玉剛,就是靠彙豐銀行提供的無限額貸款,而成為聞名於世的一代船王。李嘉誠早有意與彙豐銀行建立合作關係,隻是當時實力弱小,無法引起彙豐銀行的興趣。但現在情況已截然不同了。

地鐵車站上蓋發展權一役,雖然沒有給李嘉誠帶來多少利潤,但他在這場戰鬥中顯示出的大智大勇,以及由此帶來的聲名和信譽,令彙豐現任大班沈弼對這位地產“新人”格外關注,欣賞有加,並產生了合作意向。

原來,早在1974年,彙豐行已購得華人行產權。因華人行位於高樓林立的中環銀行區,原來的華人行已年久失修,顯得非常破舊矮小,與該地段的摩天大樓極不相稱。1976年,彙豐開始拆卸舊華人行,決定清出地基,發展新的出租物業。

由於此時正處於地產高潮時期,該物業又處於黃金地段,因此地產商們聞訊後莫不躍躍欲試,除了想在這一物業中分一杯羹,更想藉此搭上與彙豐行的關係。

在地鐵上蓋競投中一舉中標、聲譽鵲起的李嘉誠自然也是其中之一。他原以為會經過一番激烈競爭才能取勝,沒想到竟然非常順利地如願以償。

沈弼在接到李嘉誠的合作意向材料後,當即拍板確定長實為合作夥伴。

李嘉誠居然這麼輕鬆地與彙豐銀行攀上了關係,業界莫不驚奇李嘉誠“高超的外交手腕”。

其實,李嘉誠本是一個言行拘謹、稍嫌內向的人,他絕不像一個能言善辯的外交家,與其說他像一位精明的商場老手,倒不如說他更像一位風度儒雅的中年學者。

李嘉誠靠的是一貫奉行的“誠實”,以及多年努力建立起來的良好“信譽”。自然,他苦心塑造的企業形象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凡此種種,構成了他與彙豐銀行合作的基礎,也是沈弼格外“鍾情”於他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