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與全國政協常委、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香港南洋商業銀行董事長、汕頭大學籌委會副主任莊世平老先生進行了長談。
會談中,李嘉誠和莊世平越談越興奮,越談越激動,仿佛眼前已出現了一座規模宏大的汕頭大學。
李嘉誠在《我對汕頭的希望》一文中,敞開了一個身居海外的中國人愛國報國的誠摯情懷:
“教育的重要,是國家的興亡,社會繁榮的關鍵。甚至一個機構,一個家庭,其成員教育程度的高低都對其發展前途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教育事業的發展,直接影響時代的發展。一人國家資源豐富,若人才鼎盛,善於開源節流,則自可克服各種困難,使國家逐漸走向繁榮富強。從曆史上看,資源貧乏之國不一定衰弱,可為明證。
基於這一信念,我深感人才的重要性,隻有選拔人才、培育人才和重用人才,才能使國家走向繁榮富強;選才、養才之功有賴教育。教育事業跟不上,國家就會造成人才缺乏。因此,國家各方麵發展的快慢,是和教育事業的成敗進退有著直接的關聯,教育的成敗,是國家強弱的根本原因。漢唐能獎勵文教,而成一代盛世,曆史是一麵鏡子,所以,我再三呼籲國家的領導人加強對教育的重視。希望我個人的微薄力量也能為教育事業做出一點貢獻。我認為今日祖國的狀況,要使民族素質提高,人民生活改善,從而走上富裕的道路,必須大力發展科技。但要使科技水平提高,則首先要有良好的專業教育,為國家培養大批的有用人才,擔負國家重任。否則,空談理想,高呼口號,最終沒有什麼效果。因此,我產生了在汕頭創辦一所高水準的大學的動機。正在這時候,吳南生先生、莊世平先生和我商議籌辦汕大的計劃,他們的崇論宏識,和我的初衷不謀而合。中國應該抓住這一良好機遇,迅速辦學培養人才。況且,隻要能初具規模,以後便可激發更多海外的愛國碩彥同襄偉舉,付諸行動,參懷開辦的責任,從此便鍥而不舍地為籌辦汕大勉盡全力。若能因此而加速祖國四化的步伐,也可作為我為祖國做出的一點貢獻吧。”
鏗鏘有力的話語,正道出李嘉誠對祖國早日實現繁榮富強的殷切期盼,也顯示出了他在怎樣達到這一目的上的敏銳目光和獨到見解:教育,隻有重視教育,大力發展教育,我們的祖國才能迅速走向強大。
李嘉誠仔細考慮了汕大創辦的重要意義,考慮了自己畢生為之奮鬥的理想,以及信守諾言的處世準則之後,認為辦汕頭大學比生意上的得失更重要。
1983年5月,李嘉誠在給汕大籌委會的信中動情地說:
“近年世界經濟衰退影響所及,長實也麵臨著極大的困難。各行業倒閉及虧蝕者甚多,他們經濟損失十分嚴重。上述捐贈,在個人今後數年之現金收入,已達飽和,但鑒於汕大創辦成功與否,較之生意上及其他一切得失更為重要,而站在國民立場,能在此適當時間,為國家盡心盡力,即使可能麵對較力困難的經濟情況下,他們也一定要做這件有重大意義的事情。”
於是,李嘉誠果斷地決定,一定要把汕大辦起來。他再三向廣東省、汕頭市的領導表示;不管將來情況如何,他都要走下去,“我李嘉誠如果創辦汕大的意誌不夠堅強,那麼,汕大隻能成為一個美麗的肥皂泡。俗話說的‘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蒽義也就在於此罷。”
在李嘉誠的大力推動下,汕頭大學終於創建起來了。
1986年6月20日上午,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香港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總經理、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李嘉誠時,專門對其表示感謝。
鄧小平說:“你為祖國做出的傑出貢獻,我和香港領導是理解的,中國人民是理解的,我代表全國人民表示感謝。”
李嘉誠對鄧小平說:“辦汕頭大學是我人生最重的事。發展教育事業對促進祖國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我願為此而努力。許多華僑和外國人士願意為汕頭大學的建設貢獻力量,希望這所學校對外更加開放一點,”
鄧小平對李嘉誠的想法深表讚同,並承諾要給予大力支持。他說:“這是一件好事,全國應調一些比較好的教員到那裏去,把這所大學辦好。我們今後要全力以赴,辦好中國的教育事業。”
李嘉誠清楚,對於辦汕頭大學這樣的一件大事,如果沒有國家領導的支持,是很難辦成的,就算是辦成了,也無法辦好。所以,李嘉誠曾上書鄧小平,特別針對師資力量與教育實驗設備跟不上專業發展的需要問題,希望鄧小平“九鼎一言”,指示國家教委協助解決如下3個問題:
(1)給予大學更大開放,招攬國外良好之師資,並盡快調派國內優秀人才南下;
(2)給予大學更大權限,在汕大成立研究院,派遣研究生出國,早日學成歸來,為汕大服務,使汕大學術水平能達至國際水準。
(3)給予大學更大方便,使國內外有心為汕大貢獻一份力量之人士,能為汕頭培養科技人才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