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很快對此做了批示。國家教委馬上落實了鄧小平的批示,鼓勵汕大進行改革,允許汕大開放辦學,並先後從中國人民大學、複旦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許多高校抽調了一批學科帶頭人、係主任和骨幹教師支援汕大。
1986年10月7日,李嘉誠在第四次蒞臨汕大時動情地說:
“我把一生的心血放在汕大上了……說句心裏話,汕大是我一生最大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件大事,為了汕大我付出了不少心血,為了汕大我破釜沉舟……”
在汕頭大學的籌建過程中,李嘉誠多次追加捐款,從1980年9月的3000萬港元增加到1989年10月的3.7億港元,一個月後又增至5.7億港元。前後相比,所贈款項竟比原計劃多出近20倍。
李嘉減一心要把汕頭大學建設成為國內乃至國際上有名的高等學府。為此,付出再大的代價,他也毫不吝惜。
在確立“立足粵東、麵向全省、顧及全國、對外開放”的辦學方針和“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訓之後,李嘉誠在海外組建“李嘉誠汕頭大學基金會有限公司”,參與投資在汕頭市興辦的一個10萬千瓦的年發電量5億度的火力發電廠。李嘉誠汕頭大學基金會有限公司除了對這一項目投資1000萬美元外,還負責代汕頭向國外籌借5000萬美元。
汕頭大學基金會是一個不圖利潤的組織,其目的在於保證汕頭大學和汕頭醫院的後續資金支持,它的本金及其獲得的利息和利潤將全部用於此。
李嘉誠不是專業教育家,但他以其治理企業、開拓李氏王國所具有的獨特理念,潛心經營汕頭大學。李嘉誠認為,一所大學要敢於創新,積極進取,決不能墨守成規。正如他經營企業時非常重視搜集全麵、準確的信息一樣,李嘉誠也會在日理萬機中抽出時間來搜集有關教育方麵的信息,為汕頭大學的發展提供先進的辦學經驗。
3.鍾情於醫療衛生事業
如果有人要問,李嘉誠事業的最大成功是什麼?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說,是1972年7月31日親自艱辛締造的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再有人要問,李嘉誠一生事業中最精彩最得意的“傑作”是什麼?應當說是從1979年9月25日起到1981年入主香港英資老牌財團“和黃”公司,從而形成了國際化多元化的龐大“經濟王國。”
然而,令人絕對想不到的是,真正令李嘉誠高興和鍾情的卻並非此兩件事,熟悉李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最為高興最為滿意的是獨力捐資創建汕頭大學,他常常耿耿於懷、念念不忘和鍾情的則是汕頭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以及附屬二院,還有汕大精神衛生中心的腫瘤醫院。李嘉誠在汕頭大學,曾經說過一句幾乎讓所有汕大人所傳誦的名言;“我對教育和醫療的支持,將超越生命的極限。”
李嘉誠說:“成功之後,利用多餘資金做我內心想做的善事,心安理得,方寸間自有天地。我希望上天或者有高人可以給我指引,告訴我怎樣做有助民族和人類興旺的事,讓我能夠做得比過去更有意義。不論花多少錢,多少精力,我都在所不惜。當我年紀漸長時,我希望在以後的歲月中減輕業務上的工作量,但是不會不工作,尤其是對於做善事。我希望多些時間放在醫療及教育上,對自己國家對民族也有好處。我在過去20多年也沒有停過。在未來亦會做,甚至比過去做得更多。做利國利民的事,乃人生第一大樂事。”“懸壺濟世,治病醫人”曆來是道德至上者追求的目標之一,因此,從治病救人入手做善事,也是一件最容易打動世人的事情。在李嘉誠決定捐建汕大醫學院之初,曾有朋友勸告他說,辦醫學院很貴,好像一個大海洋一樣,比一般的大學可能貴10倍。在買儀器及各方麵的投入都要比一般大學多得多,而且醫學院一定要有附屬醫院才有用。勸李嘉誠捐建大學不一定要建醫學院,可以建一些費用相對較低的大學,可是李嘉誠仍然堅持一定要搞一個醫學院。李嘉誠之所以如此鍾情汕大醫學院,那是因為深藏在他內心的對往昔艱辛歲月人和事的一片深情。
往昔,在那戰亂、動蕩、貧窮的年代,當小學教師的父親,謀職何其艱難,度生何其窘迫……
寒夜,在昏黃暗淡的煤油燈下,父親批改作業時所發出的聲聲咳嗽……以及那贏弱的麵黃肌瘦的身體……
麵對陋室,寒夜、孤燈和咳嗽聲聲,年少的李嘉誠卷縮在木板床的薄被裏,既倍感為教師者的貧困與辛勞,連自己的身子也不敢隨便翻轉,生怕對父親有所驚動,有所打擾……
日寇的鐵蹄踏進潮州,窮凶極惡,父親帶著一家大小,輾轉流離,食不果腹……
祖母大人由於極度驚悸,由於貧窮,由於缺醫少藥,在澄海後溝長辭人世……
父親帶著一家人跋山涉水,幾經險阻,來到香港,但已體質極度虛弱,身染沉疾……
貧病交困,日寇侵港,鐵蹄肆虐,經濟蕭條,民不聊生,水深火熱,父親終於過早離開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