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有人說這種結構是凱瑟克家族“保帥舍車”之舉。凱瑟克家族通過這種結構削弱了對置地的控製,這就使得外敵入侵置地的可能性相應增大。分析家認為,已將怡和遷冊海外、行將大舉走資的凱瑟克家族是有意將置地這塊大肥肉,置於唾涎已久的華南虎麵前,以便待價而沽,卷資遠走高飛。
李嘉誠一直對置地擁有中區豪樓名廈而企羨不已。現在,置地被置於怡和核心結構的外圍,如此大好時機,豈能錯過?
市場上傳言甚廣,說是李超人與華資財團欲再次聯手合作,吞並垂暮獅子置地。1987年股災前幾個月,各種收購的傳聞,更是紛紛擾擾。
眾多財大氣粗的華商大豪,均被認為可能染指置地:長江實業的李嘉誠,環球集團的包玉剛,新世界發展的鄭裕彤,新鴻基地產的郭得勝,恒基兆業的李兆基,信和置業的黃廷芳,香格裏拉的郭鶴年等等,皆在此列。另外,股市狙擊手劉鑾雄,亦可能趁虛而入,狙擊置地這個龐然大物。
據說劉鑾雄曾登門拜訪怡置大班,提出要以每股16港元的價格,收購怡和所控25%的置地股權。西門·凱瑟克憤然拒絕,一來嫌劉氏太過貪心,出價如此之低;二則劉氏在股市名聲欠佳,怡和不願意把多年苦心經營的置地交付於此等人手中。
頭腦甚為精明的劉氏隻得悻悻告退。其後又有好多位大老板紛紛前往拜訪西門。西門既不徹底斷絕眾獵手的念頭,又高懸香餌,惹得眾人欲罷難休,欲得不能。
不過,這些都是傳聞,是真是假,難以分辨。其中流傳最廣的要數以李嘉誠為首的華資財團了。
據說,李嘉誠也曾拜訪西門·凱瑟克,表示願意以每股17港元的價格收購25%置地股權,這比置地10港元多的市價,溢價6港元多。但西門·凱瑟克對這個出價仍不滿意,但他也未把門徹底堵死。他說:“談判的大門永遠向誠心收購者敞開——關鍵要有雙方都可接受的價格。”
於是李嘉誠等人與凱瑟克繼續談判,雙方一直很難達成一致。
李嘉誠在談判中不想表現得太積極,同收購港燈時一樣,他有足夠的耐心等待有利的時機。此時,香港股市一派興旺,很快便攀上曆史最高峰,並非低價吸納的最好時機。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扶搖直上的香港恒指,受華爾街大股災的影響,突然狂瀉。1987年10月19日,恒指暴跌420多點,被迫停市後於26日重新開市,再瀉1120多點。股市愁雲籠罩,令投資者捶胸頓足,痛苦不堪。
香港商界驚恐萬狀,大家自身尚且難保,再也沒有餘勇卷入收購大戰了。此時自救乃當務之急。置地股票跌幅約4成,令凱瑟克寢食難安。
前文已述,李嘉誠的“百億救市”,成為當時黑色熊市的一塊亮色。證券界揣測,其資金用途,將首先用作置地收購戰的銀彈。
正如一場暴風雨一樣,這次股災來得猛,去得也快。等到1988年3月底,沉入穀底的恒指開始回攀。銀行調低貸款利率,地產市況漸旺,股市也漸漸開始轉旺。
農曆大年剛過,收購置地的傳言再次盛行,華南虎再度出山。
事後,報章披露,1988年2、3月間,李嘉誠等華商大亨,曾多次會晤西門·凱瑟克及其高參包偉士。一直善於等待時機、捕捉機會的李嘉誠,這次為什麼沒有借大股災中怡置係撲火自救、焦頭爛額之際趁火打劫呢?股災中,置地股價跌到6.65港元的最低點,即使以雙倍的價格收購,也不過13港元多,仍遠低於李嘉誠在股災前提出的17港元的開價。
原來,收購及合並條例中有規定,收購方重提收購價時,不能低於收購方在6個月內購入被收購方公司股票的價值。10月份的股災前,華資大戶所吸納的置地股票,部分是超過10港元的。這就是說,假設以往的平均收購價是10港元,現在重提的收購價,就不得低於10港元的水平,而6個月後,將不再受這一限製。
4月中旬,股災發生後已過了整整6個月。此時,置地股從6.65港元的最低點回升後,仍在8港元的水平上徘徊,仍低於股災前的水平,依然對收購方有利。
在4月初,李嘉誠曾以廣生行董事的身份出席該公司股東會。他首次向輿論透露了長實持有置地股份,是作長期投資,並無意出任置地董事參與管理。
“天機泄露”,華南虎吞並垂暮獅子的傳言愈發甚囂塵上。
4月底,華資財團持有的合持股權,已直逼置地的控股公司怡和。於是,以李嘉誠為首的華資新財團致函置地,要求在6月6日的置地股東年會上,增加一項委任新世界主席鄭裕彤、恒基兆業主席李兆基為董事的議案。
此事被炒得沸沸揚揚,使置地股價如同被陽光直射的溫度計一般,急竄到8.9港元。這是股災之後,置地股升幅最大的一天。
凱瑟克當然不會束手就擒。他與包偉士匆忙商議對策,開始布置反收購行動。
在4月28日,怡策與其所控的文華東方發布聯合聲明,由文華東方按每股4.15港元的價格,發行10%新股予怡策,使怡策所持文華東方股權,由略低於35%增至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