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社會協調管理:與人為善,暢行天下(6)(1 / 2)

而且,怡和控股數近26%,比華資財團的控股數加起來還高得多,已優勢在手。怡和售出港燈和香港電話的股權後,已從最困難的穀底走出,業務漸入順境。怡和係盡管大量出售了香港和海外的一些企業,但仍是香港最大的綜合性集團,除銀行以外,其市值僅次於長實係。凱瑟克家族在海外還擁有不少非怡和係資產,有人估計,其控有的資產不在李嘉誠之下。

所以,即使華資財團能控得置地,也要經過一番血戰,付出極其高昂的代價。這不是李嘉誠所希望的。

李嘉誠是個商戰高手,而並非一個民族鬥士,雖然他的收購行為在客觀上起了振奮民族精神的作用。所以他必須權衡商業利益,而不會不顧一切地決一死戰。更何況,對方雖是垂暮的老獅子,但餘威猶存,反擊起來也非同小可,沒有必要跟它硬拚。

不過,華資財團既已退出收購,為什麼還要簽訂帶妥協性的7年不得染指怡和係股權的協議呢?應該說,怡和贖回8.2%股權的價碼並不高,不足以成為換取“怡和7年太平”的條件,其原因何在,至今仍不得而知。

不過,即使沒有這一附加條款,華資財團也不大可能再動置地的腦筋。首先,經過這次交鋒,怡和全係控股權已相當穩固,給外強留下的可趁之機已很少了。另外,已經遷冊百慕大的怡和係,從1995年起取消了其在香港的上市地位,其股票不再在香港股市掛牌買賣。這樣一來,就為外強收購增加了更大的難度。

也許正是考慮到以上因素,以李嘉誠為首的華資財團才決定徹底放棄收購,順便賣一個人情給置地。

李嘉誠確實是個商戰高手,他凡事並不一定非要爭勝不可,而是以商業利益為準繩,能賺就賺,不能賺就退出,毫不拖泥帶水。

實際上,華資財團在這場戰役中,雖然收購不成功,但售股的稅後利潤,估計也在1億港元左右,仍然有小賺。

更重要的是,避免了惡意收購可能需要付出的高昂代價,更何況勝負難定,倘若經過一番拚殺後,華資財團不幸落敗,則會遭受慘重的損失。這顯然不符合李嘉誠的作風和性格。

商場同戰場一樣,沒有常勝將軍,關鍵在於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知己知彼,能戰則戰,不敵則退,保存實力,以利再戰。

如前文所述,李嘉誠主持和參與了四次大規模的收購,其中既有成功,也有失利,但僅就收購方式來說,李嘉誠有著他獨有的特色和風格。

綜合看來,香港股市有3種典型收購方式,它們分別以包玉剛、劉鑾雄,李嘉誠為代表。

包玉剛的收購,是典型的海派作風,一擲億金,速戰速決,以實力與對手較量,以絕對優勢壓倒對方。

有人說,包船王勇猛有餘,而韜略不足。其實這並不是說包氏不善用計,而是他的性格使然,加上形勢所迫,他常常要速戰速決,故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與對手周旋。因此,包氏的收購,代價極昂,一般都要經過一番血戰之後“慘勝”,或“負創取勝”。九龍倉之戰就是最典型的戰例。

劉鑾雄曾留學海外,受西方影響較多。他最先向香港引進華爾街式的商法,那可以說是一種海盜商法。

他在收購中,先瞄準一家控股不牢、或經營不善、或內部不和的公司,暗吸其股份,等達到一定數目時,再突然發動襲擊,若成功,則控得該公司:若不成功,就逼對手以高價贖回他控有的股票。

因而,劉氏即使收購不成功,也會獲利豐厚,是股市人人畏懼的狙擊手。公司若控在他手上,他必進行眼花繚亂的集資、分拆、股權重整等活動,搞得小股東們怨聲載道,不知所措。

劉鑾雄靠一個小小的電扇廠起家,幾年內資產便擴張到100多億港元,很快便躋升於富豪之列。他在股市留下的形象實在很惡劣,是一種“惡意收購”的典型。

其實,從客觀上來看,劉氏是對香港證券史起過曆史性作用的人物。他最先引進的新鮮戰法,使香港股市的投資投機活動趕上了華爾街水平。繼劉鑾雄後,香港股市狙擊手輩出,人們漸漸習以為常,譴責劉氏收購術的輿論自然也就少多了。劉鑾雄一拳擊醒眾多沉睡的獅子,許多大亨們驚奇地發現,不必辛辛苦苦辦實業,隻需帶上一筆大亨們根本就看不上眼的本金進股市,就能成為像他們一樣的億元、百億元大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