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社會協調管理:與人為善,暢行天下(6)(2 / 2)

與劉鑾雄的“惡意收購”正好相反,李嘉減的收購是一種善意收購。

他收購對方的企業時,一定會與對方進行協商,並盡可能通過心平氣和的方式談判解決。若對方堅決反對,他也不會強人所難。

李嘉誠富有心計,又極有耐心,擅長以柔克剛,以靜製動。

最典型的戰例莫過於前文所述的收購港燈之戰,他從萌發念頭到控其到手,先後曆經幾年,倒是西門·凱瑟克最終沉不住氣,主動“入套”,以相當優惠的折讓價出售港燈股權。

李嘉誠收購和黃時,其心術之精,更是令人歎為觀止。他借彙豐之力,兵不血刃,收服了資產比其大10多倍的龐然大物。李嘉誠的收購,從不情緒化,沒有非買不可的心理。因為他知道,若持這種心理,往往會付出過於高昂的代價。收購遇到阻力時,他在冷靜權衡利弊後,會含笑放棄,如收購九龍倉,置地,他都持此種態度。

李嘉誠的收購,不管成與不成,通常都能使對方心服口服。如果收購成功,他不會像許多新進老板一樣,進行一鍋端式的人事改組和拆骨式的資產調整,他總會盡可能地挽留被收購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照顧小股東利益。對於股權等重大事項,一定要征得股東會議通過。

如果收購未遂,他也不會以所持股權作為“要挾”,逼迫對方以高價贖購,以作為退出收購的條件。

如在合戰置地時,以李嘉誠為首的財團退出收購,將所持的置地股權售予怡和,售價隻有8.95港元,僅比當日收盤價高出5分。新財團出售股票的稅後利潤,估計約在1億港元。這是四家大財團先後耗費一年多精力之所得,算來實在是微不足道。

李嘉誠的形象有口皆碑,在股市從來不用擔心李嘉誠會惡意收購,甚至有人曾允稱,在收購戰中,對方隻要說一聲“我不願意”,李嘉誠就會立即放棄收購行動。

李嘉誠保住了不做狙擊手的信譽。對他來說,良好的信譽,本身就是寶貴的財富。

有一個詞叫“失之東籬,收之桑榆”,意思是說,此時失利,彼時得到補償。做生意就應像李嘉誠這樣,不看重表麵的輸贏。如果在某件事上未能達成心願,並不等於輸了。若是因此維護了信譽,維持了人際關係,等於種下了善因,將來必結善果。反之,如果勉為其難,不顧一切地達成心願,使名譽受損,或招致怨恨,等於種下惡果,日後難免遭報應。所以說,誰笑在最後,誰就笑得最美。

8.大家是我家

把大家當成自己家的商人,是有道義之人。在華人財富巨人中,李嘉誠在這方麵做得極為突出,他時時關心大家,資助大家。把自己對社會的關愛用另外一種形式表現出來。尤其是他在帶頭複蘇香港經濟方麵,更是從大局考慮,值得稱道。

李嘉誠1999年初在一個集團高層齊集的內部活動上,形容香港是“家鄉根基所在”,將繼續以香港為“重要投資基地,謹慎選擇優質項目積極拓展”。

據了解,長實集團舉行周年晚宴,李嘉誠向出席的2000多名員工致詞,講述集團的“長期方針”。整篇演講辭,絕大部分都是談到香港。

李嘉誠說,“香港始終是長實的家鄉及根基所在,去年集團在員工同心合力之下,在逆境中仍開展了多項投資項目,在穩健中不忘進取。”

他向員工說,“如果大家想出一些對本集團、對香港都有利的業務,我會非常重視,並樂意詳細研究。”

他又形容過去一年,是“多年來未見如此困難的一年”,在亞洲金融風暴衝擊下,大家受到不同程度之影響,相信香港仍要麵對一段經濟低迷及困難時間。

李嘉誠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香港人素來以靈活和適應能力強見稱,但環顧世界各國,在過去10多年競爭能力不斷加強。以美國為例,早以價廉物美為競爭目標,大部分國民的工作表現和從前相比,無論勤奮程度、認真和研究精神,都不可同日而語,同時更以高新科技加強各項生產的增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