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說,香港雖然也在不斷進步,但高昂的生產成本,影響本身的競爭能力。以建築成本為例,香港是亞美兩洲中最高的,甚至比日本還高出兩成。此外如貨櫃碼頭業務,經營成本也較其他亞洲國家為高。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東南亞國家由於貨幣貶值,競爭能力顯著比香港增強,今後必須在產品增值方麵加倍努力,才有突破的發展。
由此可見,李嘉誠發表擱置百億港元投資的言論,不惜一石激起千層浪地引起政界與媒界的劇烈反應,目的還是在於改善香港的投資環境,增強香港的競爭能力。
香港《南華早報》1999年1月6日報道,隨著香港富商李嘉誠批評香港不能再吸引投資者之後,中國政府也呼籲采取行動來加強香港的競爭力。
《南華早報》引述中央政治局一名委員的話說,中國總理已下令其智囊團成員就恢複香港競爭力的課題,擬出一項全麵性的計劃。朱總理要求香港恢複作為亞洲最重要的轉口貿易港地位。
此外,中央政治局也委托香港新華分社建議應采取什麼辦法來複蘇香港的經濟。香港新華分社在進行這項工作時,將得到國務院港澳辦公室的協助。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表示,香港政府將獲得北京全力支持。
他對記者說:“我不願對猜測性的報道做出置評,但我首先要表明的是,中央政府總是竭盡所能協助我們複蘇經濟。”
他接著說,中國去年取得7.8%的經濟增長率,給了香港很大協助。今年中國經濟肯定將取得另一次穩健增長,這也將給予香港一定的幫助。
1999年5月18日上午,國家主席江澤民在釣魚台國賓館會見了香港知名人士、香港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主席李嘉誠先生。
江主席對李嘉誠先生多年來積極支持國家經濟建設和熱心捐助內地教育、慈善事業表示讚賞,並稱讚他為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情,希望他繼續為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多做貢獻。
在江主席會見後,李嘉誠立即表示,雖然香港經濟第一季度表現不佳,但相信未來會有改善。預期香港經濟下半年將有良好表現。
李嘉誠以自己的行動實踐對香港經濟的良好預測,他於1999年5月23口對傳媒表示,近期港人在內地子女居港權的問題不會影響他對香港的投資信心。池說.隻要有合理回報,香港永遠是他投資的首選之地。
9.共享利益讓員工有歸屬感
李嘉誠繼承了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就是知恩圖報,凡是對他的企業做出過貢獻的人,他都不會忘記。這是他可以長遠發展的原因。很多人目光短淺,利用別人發財之後就過河拆橋,翻瞼不認人,這種認識不會有好結果的。跟隨李嘉誠創業的“老臣子”盛頌聲在1980年談到長江實業的成功原因時說:“靠李嘉誠先生的決策和長江實業同仁上下齊心苦幹。李嘉誠先生作決策快速而準確,這麼多年來從沒有看錯過人,沒有做過錯誤的決定。”
“長江實業盈利近10億港元。這麼大的生意,公司的工作人員總數不足兩百。”
“李先生每天總是8點多鍾到辦公室,過了下班時間仍在做事,公司同仁也都這樣,這就使長江實業成為一間最有衝勁的公司。”
“事業有成之後,李嘉誠又盡量寬厚待人,使和他合作過的個人或集團,全賺得盤滿缽滿。這便奠定了長江實業今後有更大發展的基礎。”兢兢業業是一家公司興旺的基礎,而與合作者利益共享,更是李嘉誠一貫的精神準則。
北角的長江大廈是李嘉誠擁有的第一幢工業大廈,是他贏得“塑膠花大王”的老根據地。
他在地產與股市兩行玩得順風順水後,人們都以為他早放棄了塑膠業。一次,香江才女林燕妮準備開辦廣告公司,四處尋找辦公地點,跑到長江大廈看樓時,發現李嘉誠竟然還在生產塑膠花,不禁暗暗驚訝,且大惑不解。
眾所周知,這時的塑膠花早就過了黃金時代,根本無錢可賺。長江實業此時的盈利已非常可觀,就算塑膠花有微薄小利,對長江實業來說,增之不見多,減之不見少,並沒什麼大的關係。
盡管如此,長江實業仍在維持小額的塑膠花生產。對此,林燕妮思之再三,終於明白了李嘉誠的用心,“不外是顧念著老員工,給他們一點生計”。
為此,林燕妮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長江大廈租出後,塑膠花廠停工了。不過,老員工仍得以被安排在大廈裏幹管理事宜。對老員工,他是很念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