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社會協調管理:與人為善,暢行天下(7)(2 / 2)

林燕妮的看法很有道理,李嘉誠確實很念舊,對那些幫他打過天下的老員工們感恩不盡。

一次,有人問李嘉誠為什麼還背著老員工這個包袱。李嘉誠說:“一家企業就像一個家庭,他們是企業的功臣,理應得到這樣的待遇。現在他們老了,作為晚輩,我們就該負起照顧他們的義務。”

那人讚歎道:“李先生的精神確實難能可貴,在當今香港,不少老板待員工老了便一腳踢開,你卻不同。這批員工,過去靠你的廠生活,現在廠沒有了,你仍把他們包下來。”

李嘉誠急忙解釋道:“千萬不能這麼說,老板養活員工,是舊式老板的觀點。現代企業的觀念應該是員工養活老板、養活公司。”

商人皆為利來,其最終目的都是為賺錢。商人不是慈善家,工廠沒有效益,關閉是無可厚非的。都說商場是無情的,但李嘉誠卻能化無情為有情,上演了一幕幕動人的人情戲。

李嘉誠“是員工養活老板、養活公司”的觀念符合現代人的管理思想,值得我們深思,能給我們很多啟迪。

確實,如果沒有廣大員工的賣力苦幹,不管多麼有本事的老板也是孤掌難鳴,成不了氣候。相反,企業富有凝聚力,員工精誠團結,願意為老板奮鬥出力,這個企業就必定大有前途。

李嘉誠在談到員工與公司的關係時說: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個大企業就像一個大家庭,每一個員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

員工是替公司賺錢的,是對公司有貢獻的人……

我一向這樣想:雖然老板受到的壓力較大,但是做老板所賺的,已經多過員工很多,所以我事事總不忘提醒自己,要多為員工考慮,讓他們得到應得的利益。”

也許有人會用“冠冕堂皇”一詞形容李嘉誠的這番話,並認為他這麼說不過是在收買人心。其實,我們可以不必管他如何說,隻看他怎麼做。他為老員工安排出路,總是實實在在的事。不管他這麼做是真心實意,還是收買人心,都對他的事業有實際的好處,使別人能夠真心實意地跟著他幹。一般的老板,隻想利用員工,並不願為員工的利益著想,一有不利,就把員工當包袱甩。這樣,員工就不敢將日後的前途托付給老板,心心念念想為自己謀出路,有力也不願使出來。這樣對誰有利呢?不過是一損俱損罷了。

按現代經營理念:利益一致才有真誠的合作。所以,這首先要了解合作的利益問題,這包括下屬的利益與外來合作夥伴的利益。李嘉誠恰恰在這個問題上解決得很好。

李嘉誠不但重用下屬,而且很顧及他們的利益,當事業有發展的時候,會及時讓下屬分享利益。比如,馬世民離職前,在和黃的年薪及分紅共計有100萬港元,這個數字相當於港督彭定康年薪的4倍多。

至於馬世民的其他非經常性收入,則很難計算。

李嘉誠為了增強下屬對集團的歸屬感,往往會給他們以低價購入長實係股票的機會。

就在馬世民離職的9月中,他就用每股8.19港元的價格購入160多萬股長實股票,當日就以23.84港元的市價出手,轉手間就淨賺2500多萬港元。

李嘉誠懂得體恤下屬,讓下屬分享利益,從而使集團形成了更強的凝聚力。

在與合作夥伴的利益交往中,李嘉誠也很善於為他人謀利,做得仁至義盡。

有人說,一般的商家,隻能算精明。隻有李嘉誠如此的商界翹楚,才具備經商的智慧。

一些人目光短淺,隻貪圖眼前利益,做生意時隻想著自己獨吞。結果呢,往往是一時賺得小利,而失去了長遠之大利,可謂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李嘉誠說過:“如果一單生意隻有自己賺,而對方一點不賺,這樣的生意絕對不能幹。”

他還說:“重要的是首先得顧及對方的利益,不可為自己斤斤計較。對方無利,自己就無利。要舍得讓利,使對方得利。這樣,最終會為自己帶來較大收益。”

李嘉誠的意思是,生意人應該利益均沾,這樣才能保持久遠的合作關係。相反,光顧一己之利益,而無視對方的權益,隻能是一錘子買賣,隻會使自己的生意做斷做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