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理財管理:用之有度,節之有道(1)(2 / 3)

較早前當港燈宣布與和黃合資27億投資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時,曾引起立法局議員許賢發在立法局公共事務小組上質疑。許氏認為港燈不應參與海外有巨大風險的投資計劃,以免因一旦投資失敗而影響港燈集團的專營發電業務;李嘉誠亦強調,整個重組建議是由港燈主動提出,隻於不久前通知港府並取得支持,因此這次港燈分拆絕非受港府壓力所致。他還說:“分拆以後,港燈的業務盈利將受到利潤管製計劃所保障,而擁有非電力業務的嘉宏國際在將來之盈利潛力得以無盡發揮,可收一舉兩得之效。”

7月,李嘉誠赴英國倫敦參加“奧斯特利(Osterley ParkHouse)中國節”紀念活動。他在回答記者關於是否和黃有意向英國斥巨資的提問時表示:“除了香港之外,若我們見到別的國家有好的投資機會,隻要能夠賺到合理利潤,對公司前景好,我們都會考慮。”有人問他“此行來英是否就是為了尋求投資的好機會”,李嘉誠坦然說:“是,根本就是。我們正在對一些投資項目進行接洽。但我一向認為我們的根基在香港。例如,去年我們對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的投資,到今天,幾乎99%的人,都可以說該項投資是成功的,可見這是很簡單的一回事。”

9月14日,李嘉誠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布控製下四家公司(長實及其名下三間公司和黃、嘉宏、港燈)集資103億港元,其中29億用於收購英國大東電報局(Cable andWireless pie)4.9%股權。這是香港有史以來最龐大的集資行動,對市場影響極大,引起全港轟動。李嘉誠親自向各報記者及證券界解釋這次供股計劃,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談笑風生,妙語連珠,不時爆發出一陣陣笑聲。李氏起先一律以粵語作答,然後才由公關做即時翻譯。當談到“103億”時,翻譯因數目過於龐大,以為聽錯而猶豫了一下,李嘉誠迫不及待地用英文講出,反映其得意的心情,對事業充滿信心。

這次龐大集資計劃,長實承擔金額約為一半,其餘由包銷商及股東負責。其辦法是按當日市價二成拆讓,具體分配是:長實以十供一,每股供價10.4元的形式集資20.78億元;和黃以八供一,每股供價11.2元的形式集資37.53億元;嘉宏以五供一,每股供價4.3元的形式集資27.78億元;港燈以五供一,每股供價8元的形式集資24.18億元。四家公司的集資總額達103.27億元。這次供股計劃的特點,采用“連鎖包銷”形式,即大股東或控股公司除了按所持股權接納供股外,還會再多包銷一部分新股,使到他們承擔了其中一半的包銷責任。

至於其餘一半的新股,則由萬國寶通國際、獲多利、新鴻基、加拿大伯東融資及百利達亞洲負責包銷。如所有股東接納供股,長實係公司在市場所吸納之資金為65.06億元,但當時市況逆轉,長實係除需按所持股權承擔本身供股責任外,再需履行其包銷承諾金額,約為14億元,其他包銷商所負擔的供股金額為51.06億元。

這個數字對於香港這5家包銷商來說,理應不會構成什麼困難。但由於適逢全球性股市大災難,香港股市由牛轉熊,每家公司所擬定的供股價都較市價高達3成以上,出現了大幅度不足額認購,4家公司接獲股東認購隻占總股數0.1%~0.4%,接近5成的股份均由5大包銷商承擔,供股總值達50餘億元。

值此市況不景之時,各信托基金的經營已非常艱苦,若要他們承擔50多億元的供股額,隻會迫使他們按其股份拋售套現,對市場所構成的壓力不可謂不大。因此,許多人認為長實係應該取銷供股計劃,以緩和甚至消除市場壓力。為此,獲多利曾與多間金融機構遊說李嘉誠放棄供股集資計劃。但沒有成功。這是可以理解的。隻要站在長實係的立場上,取消供股計劃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不管是長實、和黃、嘉宏還是港燈,這4大公司都是香港舉足輕重的財團,向來信譽卓著。一旦將集資計劃取消,將會予人以話柄,認為長實係終於要受到市況逆轉的衝擊而低頭。

再說,李嘉誠在公布供股計劃前已對未來的發展大計做了部署,如果集資計劃失敗,數項大的發展計劃將會胎死腹中,對於一向具有進取心的長實係集團來說,這並非是其所願見的。另外,該包銷商都是香港鼎鼎有名的大銀行和財務公司,寧願艱苦地挨過這次的難關,也不願意貿然開罪長期與之密切合作的老主顧——長實係集團。況且,除了公司與包銷商簽有協約之外,該等公司彼此之間也做了不可撤消的承諾,承購其所控公司供股權的50%。五包銷商又與一百多個分包銷商簽訂合同,彼此都有明文規定的條款所製約,造成取消集資計劃難乎其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