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的特點是說到就做到,一承諾就兌現。他在回答記者關於“這次股市大跌,(百億)集資計劃是否會有改變或暫時取消”的提問時指出:“這次集資,其中50%是由我認購包銷的,和其餘包銷商的正式合同尚未簽署,如果要暫時取消在法律上是可以的。但我不想給人批評為不守信用,因為股價跌落就取消包銷,以避免損失,所以我個人承擔的責任一定照數兌現。……我希望維持長實係的合理股價,老實說,原因之一,也是在求鞏固長實係各公司的信譽。”
實際上,李嘉誠本人按協議規定包銷長實一半的新股,共99888920股,現金10.3851億元。僅是包銷長實新股數,李嘉誠的賬麵損失達3.5億元。他負責包銷有關股票,也無收取分文包銷傭金。
結果在李嘉誠的努力下,長實係四家公司百億計劃大功告成。除長實係的大股東或控股公司承擔其供股責任之一半50億元外,其餘50多億元由上述五家包銷商及數百個分包銷商承擔。由於這次集資行動大大強固了這些公司的財政基礎,從而保證了李氏家族在香港十大財團中仍然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1987年度長江實業除稅後之綜合純利為港幣15.89億元,較之1986年之12.829億增加了23%。所以,李嘉誠在1988年元旦聚餐會上自豪地說:“在過去兩個月來,香港的經濟和金融市場;經曆了一次有史以來最大的波動,但我們公司和聯營公司,整個集團都做得很好,以智慧和辛勤爭取得來的業績,比去年更為有利,更為穩定。1987年的純利,有一個良好的數字,而集團的一切,前途都是非常美好的。”
這次李氏集團收購英國大東電報局4.9%股權,使香港“有線電視”之爭,形勢微妙。李嘉誠透露,在這次所購入英國大東電報局股份中,和黃占50%,長實占30%,嘉宏占20%。
鑒於目前香港對外通訊服務全由大東與電話公司所壟斷,大東與電話公司的專利權分別至2005年和1997年才結束。而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通訊服務的需求不斷提高,有關利潤亦不斷上升。因此作為和黃主席的李嘉誠早就有意進軍電訊市場,同時發展通訊衛星,以分享通訊市場不斷上升的利潤。和黃對有線電視的經營權也很有興趣。若要發展通訊衛星,則必須在地麵建立通訊網絡,這就需要打破目前由大東壟斷電訊服務的局麵。
不久前和黃與英國電訊及香港有線電視公司合作,成立和記專線電視,目的就是爭取有線電視經營權,借此建立通訊網絡。由於有份參與收購大東的和黃亦是當時爭奪開辦“有線電視”的兩大陣營之一的“和記專線電視”之股東(另一陣營為香港電話公司),因此李氏集團這次收購大東行動表明該集團有意染指廣播事業。輿論一致讚揚李嘉誠深謀遠慮,收購大東目的,是為了“建立電訊王國”。
2.能進能退,道德投資
能進能退體現出商家攻守策略的高明之處。局勢有利則趁勝追擊;情勢逆轉則全身而退。智者於時局漲落之中而能辨其利頹。眼光開闊,從容應對方顯商界奇才的睿智。
從1990年初,李嘉誠輔佐中信收購泰富起,香港中資和內地國企,紛紛扯超人衫尾,欲借超人之力購殼上市,合組聯營公司,利用雙方的優勢,在香港和內地同時拓展業務。
美麗華酒店是楊氏家族的祖業,但創始人卻是一批外籍神父。50年代初,九龍尖沙咀有一家教會小旅店,專門收容被驅逐的內地教堂的神職人員。1957年,中山籍商人楊誌雲,因一次偶然機會,購得這間小旅店。幾經擴充,到70年代,美麗華已是擁有千餘客房的一流酒店。80年代初,佳寧和置地聯手購美麗華一翼,價高28億元,轟動全港。後佳寧破產,置地債台高築,致使交易未成,雙方對簿公堂,再一次轟動全港。
1985年,楊誌雲逝世,其子繼承父業,美麗華仍風生水起。到1989年,香港旅遊業空前蕭條,入住率到1991年還未突破50%。楊氏兄弟遭眾股東指責,集團元老何添出任美麗華集團主席。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香港旅遊業轉旺。至1993年,美麗華已恢複元氣,漸入佳狀。然而,各大股東間的矛盾並未因此而消融。並且,楊氏兄弟也不是團結得如鋼板一塊,大哥楊秉正堅決不放棄祖業,而其弟楊秉梁則主張去美國發展。
這正是外強“入侵”的天賜良機。
外中之強,首推香港首富李超人與中資強豪榮公子合組的新財團。以長實的財力與中泰的背景,欲得美麗華,如甕中捉鱉。一位財經評論家說:“滿香港,再也找不到第二對這麼強大的黃金拍檔。”
市麵上,原有關於李氏榮氏不再會合作的傳聞,煙消雲散。皆說:“美麗華算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