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理財管理:用之有度,節之有道(2)(1 / 3)

美麗華,非李超人、榮公子如此的“大粒佬”才吞得下。美麗華是恒生指數3隻酒店藍籌股中惟一的華資酒店股,該集團主要資產包括:

一、美麗華酒店,位於九龍尖沙咀商業旅遊區,估值24億港元;二、深圳蛇口南海酒店,估值12億港元;三、柏麗廣場,第一期估值10億港元,第二期估值47.5億港元。這三項加起來,總估值93.5億港元。

1993年6月5日,長實與中泰各占一半股權的新財團,向美麗華提出收購建議,每股作價15.5元(認股權證8元),涉及資金87.88億港元。

美麗華集團於9日申請停牌,停牌前市價為14.8元。李嘉誠15.5元的收購價,溢價不到一成,一般要溢價二成方可生效(即為眾股東接受)。市場普遍認為,李氏榮氏的出價太低,估計美麗華的資產值為18元/股。

李嘉誠是股市收購老手高手,他應當深諳此理。也許他過於自信,認為不會再有強手跳出來與其角逐“獵物”。

據李嘉誠自己說,他們此番收購,是美麗華的一名大股東主動提出洽商,該股東有意出售其所持股權,並且持股數不少。

這會是誰呢?難道會是楊氏家族掌門人楊秉正?到6月14日,美麗華董事總經理楊秉正發表公開信,聲稱全部董事均未與長實、中信達成共識,美麗華物業發展潛質極佳,資產淨值為20元/股。信中提到,6月8日晚才接到李嘉誠、榮智健財務顧問的電話意向,而次日早上9時,收購建議書就送到美麗華董事局,“這麼龐大的收購行動,未給予當事人適當時間去了解,而突然采取行動,那當然算不得友好和善意。”

楊秉正顯然對買主的15.5/股的價格不滿。市場傳聞,主動與李嘉誠接洽的股東,很可能是美麗華董事局主席何添。估計,何添所持的股權不及楊家的零頭。李氏、榮氏欲獲成功,楊秉正方是關鍵。

6月22日,楊秉正又刊啟事,稱公開信可能有不適之辭,致使公眾對李嘉誠、榮智健兩先生產生誤解,謹向兩位先生深表歉意。結果,這則啟事更使公眾疑竇叢生。有人說,楊秉正到底是怕具有強大政治靠山和經濟實力的李榮集團。對買方的揣測,更是人言人殊。有人道,李嘉誠有失一貫的君子之風,對方抗拒仍執意收購;亦有人言,李嘉誠仍是不抱買古董的心態,價碼已出,不再隨意更改,成則得,不成則棄。

楊氏家族隻持有3成多股權,李榮集團全麵收購,仍取勝有望。

半路上殺進個程咬金——李兆基的介入,使局勢完全逆轉了。

誰會想象李兆基會公開與李嘉誠“為敵”呢?二李交情之深,路人皆知。他們是地產老拍檔,曾去溫哥華,與鄭氏等共同投得並發展世博會舊址,總投資百億。他們是高爾夫俱樂部的“波(球)友”,每周相聚一次,形影不離。更令人稱道的是,不久前,他們共同推出一個“嘉兆台”高級地盤,把兩個人的名字合成物業名,成為兩人友誼的永恒象征。

本來,未陷債務泥淖的楊秉正,完全可抓住所持的股權不放。他真的擔心“懷璧惹禍”,就尋找第三者為其“藏璧”。這個人必須是先父的至交,並且財力在香港10強之列。

這隻有李兆基了。

李兆基礙於李嘉誠的情麵,開始十分為難。現在楊誌雲遺孤有難,不幫又說不過去。楊誌雲在商界名聲卓著,深得同仁尊敬。眼看楊家祖業行將被外強“吞噬”,楊誌雲生前的世間摯友,必會遭外人指責。

真正促使李兆基下決心的,是楊秉正“送璧入懷”。美麗華前景廣闊,誰不垂涎欲滴?商場無父子,就更不會有友誼。於是,李兆基就給密友李嘉誠致命一擊,與楊秉正私下簽訂協議。

楊秉正以極優惠的條件,讓李兆基保證隻做股東,從楊氏家族購得略過3成的美麗華股權。李兆基保證隻做股東,管理權仍為楊氏家族所控,從而解了楊秉正的心頭之患,他最擔心美麗華一旦被另一家財團控得,楊家將會被清掃出局。

李榮集團一時方寸大亂。一貫不抱買古董心理的李嘉誠,一反常態,把15.5元的收購價提高到17元,與李兆基的同等收購價對撼。一位證券經紀商稱:“頭腦冷靜的李嘉誠,也會情緒衝動,在古董拍賣會上競價了。”

到7月12日,以楊秉正為首的8名董事,仍拒絕百富勤(長實與中泰委托的財務顧問)的收購建議,他們手中還控有7.61%美麗華股權。以何添為首的5名董事持有5.37股權,他們主張接受收購。

7月16日,百富勤宣布全麵收購截止,僅購得13.7%股權及9.2%認股權證,股權未購滿50%以上,承認收購失敗。

而李兆基通過市場吸納,使其所持股權增至34.8%。因未過35%全麵收購觸發點,無須發起全麵收購,卻保持第一大股東地位。

證券分析員說:“李兆基攻守兼利。如果李嘉誠再要發動全麵收購,李兆基可以從楊秉正等股東手中買入股份,超過半數不太難,李嘉誠又可能徒勞無功。如果李嘉誠按兵不動,他也不動,穩可控製整個集團。”

李兆基敢擋李超人,轟動全港。輿論一直認為:超人之勢不可擋,其鋒不可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