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理財管理:用之有度,節之有道(2)(2 / 3)

圈中人道:“一帆風順的李嘉誠,在美麗華一役铩羽退守,是超人在本埠走下坡路的起點。”

事情真如這位預言家所說的那樣嗎?

此後的事實證明情況並非這樣。勝敗乃兵家之常事,商場上你爭我奪,硝煙彌漫,有閃失、有挫折都屬正常狀況。李嘉誠雖在收購美麗華酒店一役中失利,但他力助中資,與榮智健、首鋼等企業的合作則又是他過人的精明之處,這一合作,必將為他事業今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縱觀全局,李嘉誠的事業不僅沒有走下坡路,反而蒸蒸日上,銳不可當,前景非常良好。

3.縱觀全局,合理調度

兵法有雲,“強調攻守、明暗、虛實之間的整體轉換,並由此取得全麵致勝的局麵。”一個善於賺錢的人,並不把經商看得過於簡單,而是從整體上運作資金。“把整體組合成一盤棋”是李嘉誠經營宏觀理念的具體表現,也顯示了他操作“整體合成”之計的本領。

大型屋村的優點,是綜合能力強,集居住、購物、餐飲、消遣、醫療、保健、教育、交通為一體,便於集中管理,統一規劃。屋村之外,還有相配套的工業大廈及社區服務物業。李嘉誠以開發大型屋村而蜚聲港九。20世紀80年代,李嘉誠先後完成或者進行開發的大型屋村有:黃埔花園、海怡半島、麗港城、嘉湖山莊。李嘉誠由此贏得“屋村大王”的稱號。

這裏顯示了李嘉誠避實就虛、人無我有的戰略思想。

李嘉誠由此成為獨樹一幟的地產大王。

在香港,屋村與李嘉誠之間劃上了一個等號。

1978年,港府開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采取半官方的房委會與私營房地產商建房兩條腿走路的方針。

建成的房分公共住宅樓宇與商業住宅樓宇兩種:前者為公建,後者為私建;公房廉價出租或售予低收入者,私房的對象則以中高消費家庭為主。

李嘉誠的大型屋村計劃,就是為這類大眾消費家庭推出的。

在港島北岸的中區、東區、西區,每年都有高層住宅樓宇拔地而起,那是祖傳地盤物業的業主和地產商收購舊樓拆卸重建的,地盤七零八落,很難形成屋村的規模。

興建大型屋村不難,難就難在獲得整幅的大麵積地皮。李嘉誠有足夠的耐心,他不會坐等機會,他在籌劃未來的興業大計之時,仍保持長實的良好發展勢頭。

1979年3月,李嘉誠與會德豐洋行大班約翰·馬登合作發展會德豐大廈。

4月,與“地主”廣生行聯手發展告士打道、杜老誌道、謝斐道的三麵單邊物業,建成一座30萬平方英尺的商業大廈。

6月,與約翰·馬登再次合作組建美地有限公司,集資購入港島、九龍、新界樓宇物業近20座。7月,與中資僑光置業公司合組宜賓地產有限公司,以3.8億港元投得沙田廣九鐵路維修站上蓋平台發展權,平台麵積29萬平方英尺,計劃興建30層高的高級住宅大廈和商業大廈。

同年,長實與美資凱沙、中資僑光,三方合作投資香港(中國)水泥廠(長實、凱沙各40%股權,僑光占20%)。投資額(其中李嘉誠私人投資10億港元)創香港開埠以來重工業投資最高紀錄。該廠地皮麵積180萬平方英尺,位於新界屯門區,計劃年產高標號水泥140萬公噸。該廠於1982年底建成投產。

1980年,長實聯營公司加拿大怡東財務與九龍倉、置地、中藝(香港)、怡南實業、新鴻基證券合組聯營公司,以13.1億港元價格,投得尖沙咀西一幅7.1萬平方英尺的綜合商業大廈,建成的單位,全做出售。

8月,李嘉誠與聯邦地產的張玉良家族聯手合作,斥資10億港元購入國際大廈和聯邦大廈,5個月後,以22.3億港元出售,利潤達100%以上。

有人問:長實興建和購得的樓宇,現在為何大部分做出售用途,而少做出租用途?李嘉誠說:“這並不違背我們增加經常性收入的原則,因為要決定將樓宇出售或收租,須看時勢及環境而定,而現時樓宇價急升,售樓所能獲得的利潤遠比租屋為多,在為股東爭取最大利潤的前提下,是將建成樓字出售為合算。”

1980年11月,長實與港燈集團合組國際城市有限公司上市,共同開發港燈位於港島的電廠零散舊址地盤。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李嘉誠在地產業的成績不俗,令人刮目相看。幾年之後,李嘉誠相繼推出大型屋村計劃,更是轟動一時,全港矚目。

李嘉誠一麵對屋村運籌帷幄,伺機而動;一麵腳踏實地、埋頭苦幹。人要兩條腿走路方踏實,做生意也是這樣。

1981年元月,李嘉誠正式入主和記黃埔,任董事局主席。

李嘉誠收購和黃的動機之一,便是它的土地資源。

先前,和黃洋行大班祈德尊,已開始在騰出的黃埔船塢舊址的地皮上發展地產,興建黃埔新村。

祈德尊不諳地產之道,竟未能在這塊風水寶地栽活搖錢樹。祈德尊下台,韋理主政,仍未如願把財政黑洞填滿,售房不揀時機,便宜了炒家,坑苦了股東。

幸得這幅大型地皮未做滿,使李嘉誠有施展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