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長江的發展壯大,1971年6月,李嘉誠又成立了長江置業有限公司,這類公司的性質是有限責任公司,其中股東的責任和權益一樣,僅限於各自所認定的出資額,而且這時候的股東人數少,又相互熟悉,具有非公開性的特點。
1972年7月31日,李嘉誠決定將長江地產有限公司改名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長實),並在同年向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及香港證券交易所申請股票上市,11月1日獲準正式掛牌。法定股本8400億元,實收資本2萬元,分為4200萬股,每股2元,升水1元,即以每股3元之價格公開發售,由寶源投資及獲多利包銷。李嘉誠將長江上市,實際上意味著從此將長江置身於眾目睽睽之下;意味著李嘉誠在證券市場上為長江樹立一個形象。
而且,從此之後,長江的一舉一動都必須接受股票市場的監督檢查,乃至長江除每年向證券交易所支付登記費外,還必須向交易所提交經過審計的財務報表,並遵守交易所的各項規則和適用於所有掛牌證券的各種要求;不僅如此,對於決策中身為長江的主腦的李嘉誠,如果不希望被殘酷無情的商業社會拋棄的話,就必須在進行每一個商業行動之前,為廣大股東的既得利益著想,對社會眾多的投資者負責,這不能不承認是李嘉誠整個創業生涯中至關重大的一個決策。
1973年初由新鴻基證券投資公司代表與英國股票公司洽商後達成協議,長實股票開始在倫敦掛牌。自掛牌後買盤紛至遝來,大受英國投資人士歡迎。1974年5月與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合作成立“加拿大恰東財務有限公司”,實收資本港幣5000萬元,雙方各付出現金資本2500萬元,即各占50%權益,積極在港拓展業務。該行創立百餘年曆史,擁有資產超過800多億港元,且以實力雄厚,作風穩健著稱。這次建立聯營公司,是長實發展途中重要的起步點,從此引進了大量加拿大資金,便利周轉。
同年6月,經加拿大政府批準在加拿大溫哥華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此舉首開香港股票在加拿大上市的先河。標誌著長實在加入國際金融市場中又跨進了一大步。
李嘉誠股票上市的戰略決策,為長實發展成為龐大的集團公司在資金問題上開拓了一條寬廣之路,這是他跨入超級巨商行列的又一個關鍵性步驟。同時,這一舉措也顯示了李嘉誠超凡的財務管理水平。
4.要發展,就要出新招
在市場經濟中,一個新的主意,一個新的創意,就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經濟效益。因此,要發展,就要出新招,就要生產出別人沒有的東西。有了自己的新產品、拳頭產品,就可以搶占市場,獨占鼇頭。從意大利回到長江塑膠廠後,李嘉誠不動聲色地把幾個部門的負責人和技術骨幹召集到了他的辦公室,把帶來的塑膠花樣品一一展示給大家看。眾人看了這些千姿百態、形象逼真的塑膠花,無不拍案叫絕。
隨後,李嘉誠滿懷信心地向大家宣布,長江廠今後將以塑膠花為主攻目標,一定要使其成為本廠的拳頭產品,使長江廠更上一層樓。
定下了目標和方向後,接下來是采取行動。產品的競爭,實則是人才的競爭。李嘉誠四處尋訪,高薪聘請了一些塑膠專才。李嘉誠知道,要生產新產品,就必須要有懂行的專業人才。
選定設計人員以後,李嘉誠便把樣品交給他們研究,要求他們盡快開發出塑膠花新產品。他強調新產品應著眼於3點:一是配方調色,二是成型組合,三是款式品種。
塑膠花說白了就是植物花的複製品,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甚至每個家庭、每個人喜愛的花卉品種都不盡相同。李嘉誠發現他帶回來的樣品,無論從品種,還是花色方麵看都太意大利化了,不適合香港人的口味。
因此,李嘉誠要求設計者順應香港和國際大眾消費者的口味和喜好,設計出一套全新的款式來,不必拘泥於植物花卉的原有形狀和模式。
因時因地而變,這是李嘉誠的第一個高明之處。
設計師們經過精心研製,終於做出了不同色澤款式的“蠟樣”。李嘉誠對設計師的作品非常滿意,但他依然不敢確信是否適合香港大眾的口味,於是他便帶著蠟花走訪了不同消費層次的家庭,最後決定以其中的一批蠟花作為主打產品。此時,技術人員經過反複試驗,把配方調色確定到最佳水準。又經過連續一個多月的晝夜奮戰,終於研製出了第一批樣品。
樣品出來了,可以向客戶推銷了。不過,怎樣確定價格呢?李嘉誠在香港洞燭先機、快人一步研製出了塑膠花,填補了香港市場的空白,按理說,物以稀為貴,賣高價應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