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知道,長江廠隻是先行一步,等待它的,將是與同行業殘酷而無情的競爭。大家都在搶占市場,而以長江廠現有的規模和實力,很難保證在同行業的領先地位。
因此,李嘉誠又做出了另一項重大決定:擴大工廠的規模,增添設備,改進原有的生產條件。
但要擴大規模,增添設備,需要大量資金。這對李嘉誠來說,可謂心有餘而力不足。他這才真正地體會到了個體業主式企業的實力是如何的弱小。李嘉誠又開始苦苦思索,尋找新的突破。
他赴意大利考察塑膠花時,深深體會到了西方企業管理的先進經驗,更對歐洲的企業組織結構和管理方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覺得股份製具有很大的優越性。這種企業組織方式不僅不用承擔無限責任,而且能較快地籌集到大批資金。對於想擴大規模,而又缺少資金的企業更為有利。
於是,李嘉誠決定將長江塑膠廠改為股份製企業。他的頭腦依然很冷靜,仔細分析了自身優劣,決定分兩步走。第一步,組建合夥性的有限公司:第二步,發展到相當規模時,再申請上市,成為公眾性的股份有限公司。
此時的李嘉誠已初步具備了現代管理意識和資本運營意識,這為他後來在股市的搏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李嘉誠牢牢地將一句話銘記心中,那就是他在失敗之中得來的深刻教訓:“穩健中尋求發展,發展中不忘穩健。”
他首先到親友中間集資招股,將籌集到的資金用於租賃廠房,添置設備。李嘉誠的確有理由自信,因為他現在不僅能用自己的資本辦事,還能調動別人的錢來經營事業。
商界有這樣一種略失偏頗卻又不無道理的說法;衡量一位商人的能耐有多大,不僅僅要看他擁有多少資本和鈔票,更重要的是要看他能否調動他人的錢,來辦自己的事情。你有多大實力,有多大的號召力,要看你能調動的資本量有多大。
這是因為,商場如戰場,單槍匹馬的勇士,總不如一支軍隊強大。“事業有了,但不能停滯不前,而要勇於向前看,積極地使其發展。”這是李嘉誠的又一條經商經驗。
在1957年末,長江塑膠廠正式改名為長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總部由新莆崗遷到北角,由李嘉誠任董事長兼總經理。李嘉誠開始著手引進西方的管理經驗。他認為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企業內部保持高水平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
李嘉誠將廠房分為兩處,一處仍舊生產塑膠玩具,而另一處則生產塑膠花。李嘉誠把塑膠花作為公司生產的重點來抓。
要衡量一個商人的前途,不能隻看到他在一個小天地的作為怎樣,而要看他有沒有開拓市場的膽識,有沒有高遠的眼光,有沒有超前的智慧。
如今的李嘉誠,經過數年的艱苦磨煉,積累了許多經驗,眼界更開闊。他越來越覺得做生意是非常有趣味的事情,他滿腦子想的是,怎樣繼續把事業進一步做大。而且,他現在已經越來越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商海中拓展出更大的基業。
6.及時放棄,開拓新領域
李嘉誠是靠一招鮮,贏得了事業的輝煌發展。如果他一直靠著一招鮮,那麼,今天可能就不是現在的樣子。他的成功就在於及時放棄了幫他成功的塑膠花產品,而選擇了另一種產業。
在塑膠業界經曆了一番風風雨雨的李嘉誠,終於在商海中站穩了腳跟,並贏得“塑膠花大王”的美譽,賺得盤滿缽滿。
然而,物極必反。早在李嘉誠開發塑膠花以前,他就預見到,塑膠花隻是社會快節奏的產物,隻能風行一時而已。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將趨向於崇尚自然,而塑膠花無論怎樣也不能取代有生命的植物花卉。
處於全港塑膠業領先地位的李嘉誠,空閑之餘,常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塑膠花的大好年景還會持續多久?什麼時間會結束呢?
雖然長江公司擁有穩固的大客戶,同時又是塑膠業的龍頭老大,不用發愁市場問題。但如果整個行業在走下坡路,長江的發展前景也必然有限。
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因素在向李嘉誠敲著警鍾——
香港塑膠廠已是遍地開花,塑膠花簡直都快泛濫成災了。據港府勞工處注冊登記的數據,塑膠及玩具業廠家,1960年為557家,1968年為1900家,1972年則猛增至3358家。該行業的從業人員,由1960年占全港製造業勞工總數的8.4%,上升到1972年的13.21%。而且,該行業的廠家,有半數以上是塑膠花專業廠和兼營塑膠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