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深知,塑膠花業之所以這樣興旺,一方麵是由於這種產品本身所具備的某些優點,另一方麵是它迎合了人們追求時髦的心理。而且,後者才是其中最為主要的因素。
曾幾何時,富人窮人,全都以係塑膠褲帶為榮,可是後來,塑膠褲帶逐漸地再也無人問津了。最終,人們還是覺得真皮褲帶好。
塑膠花又何嚐不是如此的呢?盡管塑膠花可以變幻無窮,但無論怎麼變最終還是塑膠花,絕對無法完全替代充滿自然氣息的植物花。
李嘉誠從海外雜誌上了解到,有的家庭已把塑膠花掃地出門,又重新種上了天然的植物花。在國際塑膠花市場,發達國家的需求量日益減少,已形成了嚴重積壓的局麵。市場已開始逐漸地向南美等中等發達國家傾斜了,而這些國家,也在利用當地的廉價勞動力生產塑膠花。在香港,勞工工資逐年遞增,勞動力不再低廉。由於塑膠花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它的發展一定不會長遠。
香港已出現過幾次塑膠花積壓現象,主要原因就在於生產過濫和歐美市場的萎縮。雖然積壓並沒有造成大災難,更未直接影響長江,卻引起了李嘉誠的高度重視。
正是基於這一係列分析的基礎,李嘉誠未雨綢繆采取了應變行動。
他的未雨綢繆,不是增加投資,強化競爭能力,而是采取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讓其自興自衰。漸漸從塑膠花市場中淡出,慢慢放棄這個使他成名的產業。
他漸漸開始把全部精力投注於締造以地產為龍頭的商業帝國,這也是他從商以來,在心中漸漸醞釀成形的宏偉抱負。
與塑膠花相比,後者在他的心目中地位更重要,也正是由於他後來實現了這一抱負,輿論界才給他加上了“超人”的桂冠。
識時務者為俊傑——李嘉誠正是這樣一位商界奇才。
李嘉誠是第一個進入塑膠花領域的商人,賺了一大筆之後,他又審時度勢,急流勇退。無論是前進還是後退,他都占盡了先機。
做生意就是這樣:該投入時就要果斷投入,該撤離時也不能有絲毫猶豫,要義無反顧地離開。
從某一方麵而言,隻有勇於放棄的商人才會是一個大有作為的商人。
“盛極必衰,月盈必虧。”道家的樸素辯證法,自然也適用於商界。
任何一項業務,當它走過自己的成熟階段後,必將走向衰落,而這個時候如果不進行自我調整,還抱著不放,必將隨著該項業務的衰落而走向失敗。
大丈夫,拿得起,放得下。或許很多人都可以做到能“拿得起”,但真正到了需要“放下”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會猶猶豫豫,不甘不願。實際上,沒有永遠的業務,隻有贏利的業務,在該放棄的時候,就應該學會放棄,利用從事前一種業務所積蓄的力量,可以輕鬆地開展下一個業務。業務不斷轉移更換,但贏利的中心卻不能不變。
勇於撤退的實例很多。例如香港“假發之父”劉文漢發現美國盛行“假發熱”,於是斷定善於跟風趕潮的香港必定會步其後塵,所以搶先在香港成立假發製造公司,結果真如他所料,大大賺了一筆。接著,他又料定假發熱隻會維持一時,不會長久。於是,在市場攀到高峰時,及時退出,並攜資移居澳大利亞,開創新的事業。不久,事實證明了劉文漢判斷的準確性。美國的“假發熱”消退,香港的假發製造廠家紛紛倒閉。此時,香港假發業的開拓者劉文漢,卻在隔岸觀火。
日本商戰聖手鬆下幸之助說過;“高明的槍手,他的收槍動作往往比出槍還快。”
盡管李嘉誠果斷收手,退出了塑膠業,但無論他後來的事業發展到怎樣龐大,獲得的盛譽有多少,他都永遠不會忘記從事塑膠花生產的那段歲月。
那是他開拓自己事業之初最艱辛的一段歲月,是塑膠花把他引入了輝煌事業的大門,給了他實現遠大抱負的信心,也使他的意誌力得到了磨煉。
李嘉誠回首這段歲月說:“雖曆經坎坷,但從未徘徊不前。我深刻感受到:資金,它是企業的血液,是企業生命的源泉,信譽、誠實,也是生命,有時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
李嘉誠在後來的創業中一直牢記這些經驗和教訓,使他的事業走向了更大的輝煌。
因此,無論我們目前正在做什麼,不管是不是我們最終所願意幹的,都應該盡力幹好它。人生的征程需要一步一步地去走,每一步都可能是決定未來成功的因素。腳踏實地,善待今天,才是最重要的。
李嘉誠的長江工業公司在塑膠業開拓創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績,成為香港塑膠業的龍頭老大。就一般人看來,李嘉誠在這個行業輕車熟路,應該繼續開拓,爭做世界塑膠業的泰鬥才是。然而,李嘉誠並不這樣想。他心中的藍圖,豈是塑膠花所能包容?生產塑膠花,隻是他積累資本的手段。他的最終目的,是充分展示人生的價值。前已述及,李嘉誠清醒地認識到,世間萬事萬物,攀到了頂峰,就必然會走下坡路,塑膠花自然也是如此。塑膠花的成功,滋長並堅定了他建立偉業的雄心。在其後的10餘年間,他在逐步淡出塑膠業的過程中,依然保持著在香港塑膠領域中的領先地位,這為他開創新事業積累了數以千萬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