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S即Seiri(整理)、Seiton(整頓)、Seiso(清掃)、Seikeetsu(清潔)和Shitsuke(素養)這五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開展以整理、整頓、清掃、清潔和素養為內容的活動,通常被稱為5S活動。5S管理”的思路非常簡單、樸素,它主要通過對企業中每位員工的日常行為提出相應要求,倡導從小事做起,力求使每位員工都養成事事“講究”的習慣,從而達到提高整體工作質量的目的。
一、5S活動法的原理
5S活動最早起源於日本,並在日本企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5S活動的對象是現場的“環境”,它對生產現場環境進行全局、綜合考慮,並製定切實可行的計劃與措施,從而達到規範化管理。
5S即Seiri(整理)、Seiton(整頓)、Seiso(清掃)、Seikeetsu(清潔)和Shitsuke(素養)這五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開展以整理、整頓、清掃、清潔和素養為內容的活動,通常被稱為5S活動。5S管理”的思路非常簡單、樸素,它主要通過對企業中每位員工的日常行為提出相應要求,倡導從小事做起,力求使每位員工都養成事事“講究”的習慣,從而達到提高整體工作質量的目的。
企業推行5S管理,主要是從各個方麵進行整頓,強化員工文明生產的觀念,使企業中每個場所的環境、每位員工的行為都能符合5S精神的要求。
二、整理需要與不需要的東西
一些沒有推行5S的工廠,生產現場通常比較髒——地板上是一層黑黑的垃圾、油漬、鐵屑……零件、紙箱胡亂堆放在地板上;人員、車輛在擁擠狹窄的過道上穿插……
員工在這樣的工廠裏,當然是越幹越沒勁,也隻有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要麼另棲他枝。這樣的工廠隻會生產問題和製造麻煩,即使引進很多優秀的管理方法也未必能見成效,所以還是先從簡單實用的5S著手!
首先把需要與不需要的人、事、物等區分開,再將不需要的人、事、物進行相應處理。
其主要特點是首先對生產現場的現實擺放和各種物品進行分類,區分什麼是現場需要的,什麼是現場不需要的;其次,對於現場不需要的物品,諸如剩下的原材料、半成品,切下的料頭、切屑,以及垃圾、廢品、工人的個人生活用品等,要堅決清理出生產現場,即要堅決把現場不需要的東西清理掉。
對於車間裏各個工位或設備的前後、通道左右、廠房上下、工具箱內外,以及車間的各個死角,都要徹底搜尋和清理。認真做好這一步,是樹立良好工作作風的開始。
日本有的公司還提出了這樣的口號:效率和安全始於整理!通過整理可以達到:改善和增加作業麵積;工作現場無雜物,行道通暢,提高工作效率;減少磕碰的發生,保障安全;減少了操作中由於亂放、混料等引起的差錯事故;可以減少庫存量,節約資金;有利於改變傳統作風,提高工作效率。
整理之後是整頓,整頓時必需物品與非必需物品一定要區分開,在工作崗位上不要放置不需要的物品。對每件物品都要確認是不是必要的,是不是非這樣放置不可,同時要對馬上用到的、暫時不用的、長期不用的加以區分,即把需要的人、事、物加以定量、定位。之後,對工作現場需要留下來的物品進行科學合理地擺放,從而為工作需要帶來方便。
必需物品一定要放在任何人都能立即取到的位置。從這個意義上說,整頓其實也是研究提高工作效率的科學。它研究怎樣才可以立即取得物品,以及如何能立即放回原位。隨意決定物品的存放並不能提高你的工作速度,隻能使你的尋找時間加倍。你必須要認真考慮怎樣拿取物品更快捷,並讓大家都能理解這套方案,遵照執行。
整頓活動要特別注意如下要點:
首先,物品擺放的位置要科學合理,以便於尋找的時間減為最少,並消除因混放而造成的差錯。例如,根據物品使用的頻率,經常使用的應放得近些,偶爾使用或不常使用的則應放得遠些。
其次,物品擺放最好要可視化,以便出現異常(如丟失、損壞)能馬上發現,擺放不同物品的區域最好采用不同的色彩和標記加以區分。
三、注意清掃與清潔
5S活動法另外兩個重要內容是清掃和清潔。
清掃首先要求將崗位變得無垃圾、無灰塵,幹淨整潔,使客戶滿意,員工心情舒暢。這項工作需要公司所有人員共同來完成,最好能分配每個人一些應負責清潔的區域,分配區域時應該絕對清楚地劃清界限,不要空下無人負責的死角。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區域認真負責,因為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灰塵、油汙、鐵屑、垃圾等。它們不但會使設備精度降低,影響產品質量,同時,髒的現場還會影響人們的工作情緒,使人們不能專注於工作。所以,必須通過清掃來清除那些髒物,創造一個全新的工作環境。
清掃時要把握以下要點:
首先,工作場所要保持幹淨、整潔、明亮。設備出現故障時可以馬上修理,防止其在使用中“罷工”;任何異常,包括一顆螺絲掉在地上都可以馬上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