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管理的思想:目標管理的共同特征可以簡短地列為幾條,而真正的目標管理方案包括下述三大要素:
1.確立簡潔明了、可以傳達的目標;
2.由要在目標管理體係下工作的人參與目標製定工作;
3.根據結果對履行職責的情況進行評估。
一、目標管理法的原理
要想準確地指明究竟誰是目標管理的創始人並不容易,但彼得·杜拉克被公認為是對目標管理的發展和係統化作出了重大貢獻的傑出人士之一。
當今世界馳名的管理學大師,奧地利裔美國人,1933年在倫敦成為投資銀行家。移居美國後在報業工作。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曾做過許多家大公司的谘詢顧問。目前,杜拉克在加利福尼亞克萊蒙特研究生院任社會科學和管理學教授。主要著作有:《管理實踐》、《有效的管理者》、《管理:人物、責任、實踐》、《管理學的前沿》等。
他是一位涉及管理各個方麵的作家和思想家。他所寫的《管理實踐》被公認為是最早論述目標管理的著作。目標管理的綜合過程的完善應歸功於杜拉克,是杜拉克把所有的要素結合在一起,並將其融入到了所謂目標管理的管理哲學之中。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非凡洞察力,杜拉克預言了現在所謂的後工業主義,並且研究了它將如何影響管理的最佳實踐。對管理新天地的討論如果沒有包括本世紀最有影響的管理思想家彼德·杜拉克,就不完整。杜拉克先生對當代管理理論及管理思想有著深遠的影響,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
1954年,杜拉克在《管理實踐》一書中首先提出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概念——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簡稱為MBO),它是杜拉克所提出的最重要、最有影響的概念,並已成為當代管理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杜拉克認為,任何企業必須形成一個真正的整體。企業每個成員所作的貢獻雖然各不相同,但是,他們都必須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作奮鬥。他們的努力必須全都指向同一方向,他們的貢獻都必須融為一體,從而產生一種整體的業績——沒有隔閡,沒有衝突,沒有不必要的重複勞動。
目標管理主要以泰羅的科學管理和行為科學理論(特別是其中的參與管理)為基礎,到上世紀80年代已發展為比較成熟的一套管理製度。其基本內容是:讓組織的主管人員和員工親自參加目標的製定,並讓他們靠自己的積極性去完成,在工作中實行“自我控製”。目標管理是管理者通過“目標”來管理部下,而不是用“手段”或“手續”來管理部下。
實施這種製度,可以使員工親自參與工作目標的製定,並努力完成工作目標,從而實現“自我控製”。而對於員工的工作成果,由於有明確的目標作為考核標準,從而對員工的評價和獎勵顯得更客觀、更合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員工為完成組織目標而努力的積極性。
目標管理提出不久,便在美國得到了迅速傳播。正值二戰後西方經濟逐步由恢複轉向迅速發展時期,企業急需通過采用新的管理方法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的競爭能力。目標管理的出現隨即得到了廣泛應用,繼美國之後,日本、西歐國家的企業陸續采用了這種管理方法,惠普公司便是最早推行這種管理方式並從中受益的跨國公司之一。
由於特別適合於對主管人員的管理,目標管理又被稱為“管理中的管理”。如果目標管理運用得當,企業的經營、管理就一定會上一個新的台階。
目標管理的思想:目標管理的共同特征可以簡短地列為幾條,而真正的目標管理方案包括下述三大要素:
1.確立簡潔明了、可以傳達的目標;
2.由要在目標管理體係下工作的人參與目標製定工作;
3.根據結果對履行職責的情況進行評估。
二、有效的管理方式之一就是“目標管理”
目標是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組織活動的預期成果,是組織使命在一定時期內的具體化,也是有效衡量組織活動的一個標準。
由於組織活動是個體活動的有機疊加,所以各個員工、各個部門首先對組織目標作出一定的貢獻,是組織目標實現的前提。因此,如何使全體員工、各個部門能積極主動、設法為組織的總目標努力工作是管理活動有效性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