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目標管理法(1)(2 / 3)

作為一種商業化的贏利性組織,公司有著明確的經營理念和經營目標,而經營目標的實現有賴於公司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然而,公司是由各個職能部門和作業單位所構成的,員工因分工處在不同的崗位上,各自的努力程度、工作進度等可能會出現不一致。

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保證公司上下各個部門、各個崗位在既定的時間內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工作,而這些工作綜合起來恰好又是整個公司的運作目標呢?

許多公司多年的管理實踐表明,有效的管理方式之一就是“目標管理”。

哈佛大學商學院的理查德·巴斯柯克認為,目標管理這一概念具有哥白尼“日心說”般的突破性效應:“杜拉克注重管理行為的結果而非對管理行為的監控,這在管理史上是一個重大的貢獻。因為它把管理的整個重點從工作努力——即輸入,轉移到生產率——即輸出上來。”同時他認為,並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標,恰恰相反,是有了目標才能確定每個人的工作。所以企業的使命和任務,必須轉化為目標,企業的各級主管必須通過這些目標對下級進行領導,以此來達到企業的總目標。

如果一個組織沒有特定的目標,則這個組織必定被忽視。如果沒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標來指導各級主管人員的工作,則企業規模越大,人員越多時,發生衝突和浪費的可能性就越大。

管理者應該通過目標對下級進行管理,當組織最高層管理者確定了組織目標後,必須對其進行有效分解,轉變成各個部門以及各個員工的分目標。管理者根據分目標的完成情況對下級進行考核、評價和獎懲。

因此,企業的運作要求各項工作都必須以整個企業的目標為導向,尤其是每個管理人員必須注重企業整體的成果,每個人的成果是由他對企業目標所作出的貢獻來衡量的。管理者必須知道企業要求和期望於他的是些什麼,否則,他們可能會迷失方向,徒勞無功。

三、目標管理的特點

如果某一天你感到自己特別富有勇氣,不妨到所主管的業務大廳去走走,隨便找來幾個員工,讓他們告訴你本組織的目標是什麼。如果得到的答案沒有一個是正確的,你也大可不必吃驚,因為大多數員工並不了解組織的目標,而那些試圖猜著回答的人則可能會說些毫不相幹的話。如果你還有勇氣的話,甚至可以邀請你的老板同你討論一下本組織的目標。你得做好思想準備,因為他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很可能是:“我每天都在竭盡全力使本組織保持正常運轉。我沒有時間來談論像公司的目標這類明擺著的事情。”目標是明擺著的事情嗎?如果與你談話的那些員工中沒有一個人知道目標是什麼,那麼目標就不可能是明擺著的事情。事實上,即使有人回答得很好,你能否真正肯定他對目標的了解已足以對目標進行評價了呢?

提到目標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文獻中對這一概念的講述非常玄乎,以致連經驗豐富的高級行政管理人員也往往難明其中奧妙。“目標管理”這——詞語在管理中既受人喜愛又招人憎恨。有些人讚揚它,稱它為一種哲學思想,而有些人則認為它是一嘩眾取寵之詞。還有些人譴責它,說它是另一種形式的蛇油抑或更糟糕的東西。然而,人們對其表現出的愛憎恰好證明,我們不應該對目標管理掉以輕心。

有些作者認為,由泰勒提出並由莉蓮·吉爾布雷思加以充實的任務觀念是目標管理的前身。然而大多數研究管理問題的專家卻把目標管理的起源歸於彼得·杜拉克。也就是說,雖然大家都認為目標管理的某些要素起源於最早的人際合作觀念,但吉爾布雷思認為,目標管理的綜合過程的完善應歸功於杜拉克。是杜拉克把所有的要素結合在一起,並將其融入到了所謂目標管理的管理哲學之中。

杜拉克在他的偉大著作《管理實踐》中闡述了目標管理的要素,並把各要素綜合起來考慮,對目標管理的相關問題給予了充分的論述。在討論目標製定和組織的目標時,他的論點直截了當,不留歧義。在他看來,“除非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否則就無理由要求人們進行合作,也無理由要把他們組織起來”。杜拉克提出了目標原則,它要求一個組織的所有部門盡力合作以完成既定目標。這一目標為組織中的各部門和個人協作提供了基礎。一個組織的目標與它的服務宗旨之間存在著邏輯關係,而每個組織都必須建立自己矢誌追求的服務宗旨。他指出,配合是任何企業獲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而它又取決於一個人人皆知的目標。個人之間的配合與組織內各部門之間的協作相同。如果一個人想與別人配合得更好,並在工作中獲得更大的成就,那麼他就必須了解那個共同的目標。這個目標必須明確具體,不能含糊籠統。隻有人人都真心實意追求這個共同目標,企業才有可能獲得最大效益。在杜拉克看來,隻要目的或目標不變,員工之間的配合無需領導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