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PC業務的八年轉型(2 / 3)

聯想采用了“蛇吞象”的方式並購了IBM的PC業務,無疑麵臨巨大的風險。產品、銷售隊伍,以及渠道、研發的整合無疑將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一著不慎,可能導致滿盤皆輸。

對於聯想來說,風險可謂非常巨大,因為IBM的業務部門的運營體係非常成熟,雖說目前是“蛇吞象”,而聯想本身的現金有限,如果不能支撐起IBM原有的PC業務,隻能玩完。據說聯想準備在美國上市,用美國人的錢來收購美國人的公司,這倒是聰明的一著,但是這樣一來中國人很可能最終喪失對聯想的控製權,“蛇吞象”最終演變成“象吞蛇”。

對於IBM來說,這次事件確實相當於其PC業務部門獨立,而老美的精明之處在於既剝離了虧損的業務,又找到了買單的接手人,賺到實實在在的美金。但是由於PC業務對IBM其他產品有巨大的協同效應,同時為了維持在企業消費者和個人消費者中強大的影響力,IBM也不會完全放手PC業務,會跟聯想配合做好兩品牌的過渡工作,等平穩過渡之後,IBM持有的聯想的股份就能夠進退自如了。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筆者很欣賞聯想這種破釜沉舟的做法,畢竟相比新天下,這個策略要高明得太多了。新天下唯一的武器就是價格,除非它能夠像Dell一樣在控製成本方麵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否則沒有研發能力的公司也能代表民族工業希望的話,那我們的民族工業還有什麼希望。雖然目前看來聯想成功的希望很小,但是如果能夠成功,中國也會擁有真真正正的世界級的企業,而不是像中石油、中石化這樣是依賴資源壟斷地位進入500強。

三、八年艱難轉型期

盡管IBM靠轉型理念贏得了許多合同,但一些IT管理人員對IBM公司的戰略抱以不信任的態度。據媒體披露,美國能源企業達力智公司的CIO史蒂夫·莫非特最近與埃森哲谘詢公司簽署了一份長期IT外包協議。莫非特選擇埃森哲公司的部分原因是該公司具有的靈活性和財務方麵的安排。對於剛剛朝這方麵努力的IBM而言,這方麵的實力顯得很弱小。

即使一些表示滿意的硬件用戶,也不認為IBM公司推進轉型的過程會一帆風順,而認為IBM“用戶商業運營驅動力”這個概念具有吸引力,而“太多人隻是試一下,把問題外包出去解決”。而且,經過一番閃電收購後的IBM在給別人提供轉型服務前,如何先把自己的業務流程理順也是個問題。“連自己的供應鏈管理都做不好,難以讓客戶信服。”業內人士指出。這當中包括IBM如何管理那些將業務轉包的其他技術公司。

其他不利因素也相繼浮現。德勤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外包的結果經常難以達到預期,將技術服務或其他核心職能外包出去可能會帶來損失,而不是實現成本節約。該公司指出,節約成本和提高效率是外包的首要目的,但在選擇外包服務的公司中,約有1/3聲稱會存在隱性成本,更危險的是,一旦承包商獲得合約就會變得傲慢起來。也有學者指出,企業應該有選擇性地將部分流程外包出去。

“前有狼,後有虎”,對於轉型中的IBM而言,不僅僅自身存在的問題需要盡快解決,還要直麵競爭對手的環伺。EDS公司、埃森哲谘詢公司等在谘詢和IT服務業的實力也正如IBM公司在IT界的地位。此外,甲骨文公司、微軟公司和思愛普軟件公司等軟件開發商同樣也會在IBM公司的傳統領域——軟件、IT服務中挑戰IBM公司的地位。

轉型的道路十分艱險,放棄PC業務之後,IBM如同壯士斷腕,沒有後退的道路。

四、IBM轉型成功的五大秘訣

1.隻在成功時轉型,不要落後時再轉型,引導行業趨勢

“如果有可能,不要等快死的時候再轉型,要在成功時轉型。”這是IBM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總裁曾經多次強調的一句話。可是,當企業出了問題時轉型,其必要性一目了然,而在一切很好的時候,人們往往想不到、不願意或不知道怎麼改變。IBM向“隨需應變”的轉型,應該是一個值得學習的榜樣。

順應市場發展和技術進步的變革和轉型,已經成為IBM運行機製中的重要特征。IBM之所以能夠具有前瞻性地引導行業變革,是因為這些變革是IBM基於對行業、客戶需求及技術發展趨勢的深入理解和前瞻性思考所帶來的,而這背後有IBM調集全球資源協同工作和大量艱苦的付出和努力。“一般而言,IBM對客戶需求的研究、對研發的積累和對行業發展的判斷可以看到未來3~5年甚至更長,所以,這些理念總是能夠領先而且深刻地到達客戶及行業受眾,用最簡潔的方式表達出客戶轉型過程中對於IT的需求和境界,而這些主張總會被客戶認同,並得到其他IT企業的追隨,繼而對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

2.把“思考”作為職工的座右銘

IBM公司之所以獲得成功,其秘訣在於重視產品不斷更新以及智力資源等工作。把“思考”作為職工的座右銘,是IBM公司能夠適應市場的變化、不斷推出新產品的關鍵。敢於對智力投資是IBM公司成功的基礎,IBM公司每年都要拿出5億多美元用於職工教育和培訓;如1980年起專門成立了工程師小組,以思考來激發個人電腦的設計研究和發展工作,同其他科技小組一樣是個獨立的經營單位。小組的設計研究人員充分發揮了自主精神,每周工作80~100小時,僅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了兩年的工作,使個人電腦提前上市。IBM的這種閃電戰術,立即在個人電腦市場上引起巨大震動,人們不敢相信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能生產研製出這樣好的個人電腦。在世界市場上,1985年IBM公司個人電腦占有率達到50%。

藍色巨人的美名由此產生。IBM還把個人電腦發展的成功經驗推廣到其他事業上,先後在該公司15個特殊專業單位發展機器人、通信及其他產品,取得了驚人的成績。“思考”使IBM先人一步,在“思考”的激勵下,職工自覺加強學習、吸收新知識,每名職工每時每刻都在思考公司的未來,思考未來的挑戰。

3.學無止境

學無止境,這句格言本是莘莘學子鼓勵自己不斷上進的座右銘,可它卻被刻在美國紐約市IBM公司教育中心入口處的石碑上。

當今已進入高科技時代、知識經濟時代。公司之間的競爭常常體現為知識和人才的競爭,凡是想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公司都非常重視對自己的職工進行培訓,要求職工樹立學無止境的信念和習慣。

IBM公司為使新職工進入公司後熟悉公司的理念、規定,凡是新招收的職工,每個都要進行公司信念的培訓。如果被分配當銷售人員,就必須進一步接受為期12個月的初步培訓。教學方法為現場實習和課堂講授相結合,75%的時間在各地分公司中度過,25%的時間在公司教育中心學習。銷售培訓第一期課程為銷售政策,包括市場銷售實踐以及計算概念和IBM公司產品介紹。第二期課程主要是學習如何銷售,由本公司在銷售第一線有突出成績的一流人才擔任授課老師。

嚴格而係統的培訓隻不過是今後繼續培訓的開始,在IBM,伴隨著每級提升的是新的培訓。第一線的基層經理在走上新崗位的第一年內,要接受50小時的課堂培訓,內容包括公司的曆史、信念、政策、習慣做法以及對職工的激勵、讚揚、勸告等基本管理技巧,部門經理要管理基層經理,IBM為此設立了中層管理學校,內容集中在有效地交往、人員管理以及經營思想和戰略計劃等方麵,有經驗的中層經理和高級經理則要進一步學習社會和經濟因素等外部問題。為了開闊眼界,還要學習哈佛大學的高級管理經理課程,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的斯隆學院的有關課程,時間以1周到1年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