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杜邦的以人為本、無為而治(1 / 3)

引言

杜邦在中國采取的是無為管理之道,通過建構世界上最安全的企業,為員工提供股權認購等符合人性的一係列政策來贏得人心。所謂無為,絕不是無所作為,絕不是放棄管理,而是遵循企業生命成長的自然規律,進入最完美的管理境界。管理意味著愛,杜邦用自己的管理實踐印證了這一管理學的真諦。

“我的父親在杜邦工作了34年,而我的丈夫,至今已在杜邦工作了37年。”

——杜邦公司全球副總裁範凱琳

從範凱琳所說的話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杜邦正在用它強大的文化傳承了200年的美,杜邦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培養著一代代優秀的員工。

1802年,杜邦公司(Du Pont)創建於美國特拉華州威明頓市風景如畫的白蘭地河畔,當時主要生產火藥。20世紀中葉,杜邦逐漸轉型為一家全球性的化學、材料和能源公司。如今,杜邦公司已在全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擁有58000多名員工,成為一家經營多元化的科學公司,產品與服務涉及農業、營養、電子、通信、安全與保護、家居與建築、交通和服裝等眾多領域。

杜邦公司的願景是利用科學創造可持續的解決方案,讓全球各地的人們生活得更美好、更安全和更健康。那麼,到底是什麼讓杜邦以驕人的成績持續經營了兩個多世紀?

一、杜邦對企業責任的理解

杜邦公司董事長兼CEO賀利得(Chad Holliday)先生說,杜邦長盛不衰的重要秘訣在於不斷創新,在於堅持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在於從來不回避並積極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

關於企業的社會責任,各公司的定義並不相同,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指企業遵守操守規範、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員工及其家庭、所在社區及整個社會的生活質量。1999年通過的聯合國《全球協約》(UN Global Compact)中將企業在人權、勞工權利、環境和反腐敗方麵的一係列準則作為社會責任的坐標。

200多年來,杜邦對社會責任的理解一直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深化與發展。杜邦認為,社會責任並不僅僅是創立公眾形象、捐贈,或者不歧視任何群體,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與利益相關人之間的關係,包括與世界各地的客戶、供應商、員工、社會和股東之間的關係。“它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內,用創造性的、有市場前景的方式,調動包括客戶在內的所有利益相關人參與,來滿足人類的需求和解決人類所麵臨的問題。”

這個定義中的關鍵詞就是“可持續”。用“可持續”的方式發展,企業才能與社會和環境共生共榮,獲得綿綿不斷的競爭力和生命力。現任董事長兼CEO賀利得在一次演講中說:“可持續發展是指在公司運作的價值鏈的所有環節上,在提高股東權益和社會價值的同時減少經營活動給環境留下的‘印記’。”

杜邦公司認為:一個企業需要盈利來回報投資者,但是企業用之盈利的產品和服務必須符合人類的需求或者能夠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問題;盈利的方式也必須是可持續的方式,而不是著眼於短期利益。企業必須不間斷地與利益相關人進行溝通,尊重和整合所有利益相關人的要求,相應地對企業的發展目標進行調整。這一往複不斷的過程是企業運營的基礎。

杜邦公司上一任CEO伍立德(Ed Woolard)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談到這一問題時說:“這必將成為業界的共識。盡管商學院裏沒有教過,企業的規劃中也沒有明確過,但毫無疑問,這將會是未來的生存之道。”

不回避責任的企業才能獲得社會的信任,獲得長期發展的社會許可和競爭力。

二、杜邦履行公司責任的體現:“以人為本,尊重他人”

事實上,提出公司責任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將其落實到戰略、執行、考核等多重公司運營體係之中。20世紀90年代初,杜邦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思想開始形成,並迅速成為杜邦承擔社會責任的指導原則。通過對企業1802年以來所形成的核心價值觀——注重安全與健康、保護環境、遵循高水準的職業道德操守、尊重他人和平等待人的詮釋,杜邦將抽象的企業社會責任理念貫穿於經營實踐活動的各個環節,形成了一個可操作、可衡量的完備體係。杜邦的著名口號“目標為零”就是這一體係的具體體現。“目標為零”指杜邦公司追求零傷害、零安全事故、零汙染、零排放、零職業病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