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發中心服務於杜邦整個亞太市場,從成本分拆的角度來看,也是在亞太範圍內攤銷成本。中國研發中心建成之初有員工100名,計劃將擴建成可容納400名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的規模,本地的科研人才約占80%。
2005年底,杜邦開展的研發項目已經帶來了效益,工程塑料的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在汽車行業的運用已經帶來了收入,這個研發項目的客戶有十多個,涉及的汽車製造廠家不僅有中國國內的,還包括其他亞太國家的。
杜邦公司目前正經曆一場核心產業重新定位的世紀轉型問題。公司業務核心主要涉及五大業務平台,即電子和通信技術、高性能材料、塗料和顏料技術、安全防護、農業與營養,在中國的業務增長都非常快。從定位來看,研發中心主要從事技術和產品的研究、應用開發、科技轉讓以及特許使用等業務。
四、新的轉型:促進中國人文發展
杜邦中國集團有限公司在投資建廠、引進技術和管理、資助教育及支持環保事業的同時,也做了大量工作促進當地的社會人文發展。
從1987年開始,杜邦在國內多家院校設立“杜邦獎學金”,獎勵有誌學子。1998年,獎學金項目已擴展到每年投入逾10萬美元,覆蓋了中國的十多所大學,每年有超過200名學生受益。“杜邦獎學金”所涉及學科十分廣泛,鼓勵獲獎者利用獎學金進行科研探索及相互交流,學以致用。
杜邦還經常自發性地為所在社區提供幫助。例如,捐款幫助在當地就讀的外地貧困大學生返鄉與親人團聚;向孤寡老人和貧困兒童捐贈杜邦的高科技生活產品;向社區服務中心贈送電腦,支持再就業培訓工作;與公司所在街道的貧困學生結成“結對助學夥伴”,幫助他們完成學業……此類事例在杜邦舉不勝舉,作為一家負責任的企業,杜邦承諾將繼續為社區發展作出貢獻。
杜邦在“公平對待他人,尊重他人”方麵的承諾為其在全球贏得了極其良好的社會聲譽。據不完全統計,杜邦在美國、加拿大、西班牙、比利時、新加坡、巴西等許多國家和地區被評為最佳工作場所(雇主)。杜邦公司還被評為“中國大學生就業首選公司”之一。
正是由於杜邦對人的尊重,使得員工成為杜邦最寶貴的財富,使杜邦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將看似艱巨、極難實現的目標變為現實。當初杜邦提出“零排放”的環保目標時,公司內外的許多人士表示懷疑。而杜邦管理層則深信,依靠自己員工的能力,絕對可以克服障礙、實現目標,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國內企業麵臨著發展瓶頸,以杜邦為學習對象時,需要領會它的創新精神。凡是一個成功且持續發展的企業,不會一成不變地固守,必然會源源不斷地推出消費者需求的新產品,而支撐新產品推出的就是研發能力和創新意識。不斷進行各方麵的創新是企業競爭的關鍵。
中國企業要學習成功的經驗,但也需要明白失敗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從杜邦的成功與失敗中,我們可以得到許多啟示。盡管我們國內企業也表現不錯,也有榮登世界500強排行榜的,但是,是否能像杜邦一樣從容地走過200多年的曆程,關鍵還在於能否真正“用創新贏市場”,能否真正學到杜邦經驗的精髓所在。除此之外,在進行創新之前一定要對市場導向作出判斷,以顧客需求為中心,明確市場需求的變化,將創新和市場化結合起來,達到最好的市場效果,與市場“雙贏”,也就是既可以使企業獲得利潤,又要為消費者提升價值。
創新一詞已經成了中國企業家掛在嘴邊的時髦用語,但要真正付諸行動,光喊口號是遠遠不夠的。創新意味著突破,意味著有所取舍,這其中,關鍵的一點是要懂得放棄。而放棄其實是一種智慧,懂得放棄才能勇於創新。杜邦的成功在於它抓住了未來,而不是留戀於過去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