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不爭而爭、不戰而勝的競爭模式(3 / 3)

市場發展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但同時也充滿著不可預測的風險,諸如政策風險、市場風險、轉型風險等,許多曾經輝煌無比的企業在麵臨市場風險時都因為沒有堅實的支撐“無疾而終”,而來自美國的杜邦公司卻從容地走過了200多年的悠久曆史,是美國曆史上創建最早、存在時間最長的企業之一,如今,杜邦更煥發出宜人的風采,成為世界所關注的焦點。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200年隻是流星一瞬,可是,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杜邦能夠慶賀自己200歲生日,是值得無數企業羨慕的。同時,也是值得我們去研究、破解它的成功之謎。杜邦是如何從特拉華州白蘭地河邊的一家火藥工廠成長為產品行銷世界各個國家或地區的多元化企業集團,如何應對200多年中所遇到的挑戰以及如何走過探索中的彷徨和變革的痛苦?

杜邦的曆史給我們一個訊息,那就是企業要想持續發展,唯一的方式就是跟隨市場的時代趨勢不斷蛻變,而且還要用領先的技術不斷創新產品,引導消費者的生活,改變消費者的生活,並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上不斷轉型,從而使企業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都煥發新的生機,使品牌形象永遠保持活力。每一次轉型,杜邦都以科學和技術方麵的成就為基礎和驅動,同時,它還根據企業的規模和市場變化,不斷進行技術和營銷創新,以保持企業持續發展。

如今,杜邦的業務跨越全球40多個國家,擁有200多家製造或加工企業,2000多個商標品牌、產品和服務涉及化工、農業、食品和營養、電子、紡織、汽車等多個行業,從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科學和技術是杜邦在曆史上創造價值的主要方式,這是從公司成立之初一直未曾改變的。

但是,需要清楚的是,技術創新並不是一個單純的科技概念,也不是一般的科學發明,而是對市場進行的研究與開發,在整個營銷活動中各個環節都要進行創新,必須與市場和消費者聯係在一起。還有,技術創新也並不是某一個方麵或某一項技術,而需要企業中的多個部門動態合作,比如,研究開發、技術設計、營銷管理、製造、財務、人事等部門要協調運作才能實現。

重要的是,創新也不可能離開消費者和市場獨自存在,需要適應市場需求,或者企業要引領消費者的消費趨勢。杜邦研發每一種材料時,可能並不是消費者所需要的,杜邦便開發一個市場去引領這種材料的出現。也就是說,杜邦“用創新贏市場”營銷模式並不是被動的,並不是完全去適應,而是要在研發新產品的同時,用一些創新去引領市場的發展,與消費者一起運用科技來創造解決方案。

案例:杜邦“特富龍”危機公關給中國企業的啟示

杜邦“特富龍”事件

一、“颶風起於青萍之末”

2005年7月10日,美國環保署表示,杜邦“特富龍”的關鍵原料——全氟辛酸銨可能會致癌或影響生育,消息傳開後,不僅杜邦公司遭受重大危機,對於使用“特富龍”為原材料生產不粘鍋的廠家來說,更是打擊沉重,這場風波在中國市場引起了強烈的反應,杜邦不粘鍋銷售額急劇下降,眾多商場停售杜邦不粘鍋,國家相關機構開始介入。

這就是倍受中國媒體和消費者關注的杜邦“特富龍”事件。

二、“橫看成嶺側成峰”

“特富龍”事件浮出水麵後,媒體好奇,消費者擔憂,廠家商家左右為難,競爭對手暗自高興,政府相關部門密切關注。

基於職業原因,筆者更加關注的卻是在此次重大危機麵前,杜邦表現出的一家具有200多年曆史的跨國企業危機公關的智慧和行動。

“特富龍”事件在中國市場引起極大的反應後,杜邦公司通過各種形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全國各地的主流新聞媒體,進行了一係列的及時的危機公關活動。

(1)2005年7月15日,杜邦在香港召開緊急會議,商討“特富龍”事件應對之策。香港杜邦公司公共事務部透露,杜邦中國集團公司已要求總部派出技術專家前往中國內地進行支援,解答國家有關部門、客戶、消費者以及媒體提出的所有技術問題。

(2)2005年7月15日,杜邦(中國)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任亞芬、杜邦(中國)氟應用產品部技術經理王文莉做客新浪嘉賓聊天室,就“特富龍事件”進行了大量的事實舉證以及與消費者進行感情溝通。

(3)2005年7月18日,“特富龍俱樂部自在下午茶”活動在上海舉行,杜邦中國的代表徐軍接受記者訪問。他表示,目前杜邦正在等待相關部門的檢測結果,希望以此來證明“清白”。由於杜邦堅信特富龍產品對人體不會構成傷害,所以公司“完全沒有必要考慮研發、生產類似的不粘鍋代用品”。

(4)2005年7月19日,杜邦中國集團北京分公司公共事務部經理徐暘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目前媒體對杜邦不粘鍋的報道與事實有偏差,主要是技術和概念上出現偏差,而此次媒體見麵會的主要目的就是溝通,讓美國總部的技術專家回答媒體記者以及消費者的問題,把事實的真相告訴消費者。

(5)2005年7月20日下午,杜邦中國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召開媒體見麵會。杜邦中國區總裁查布朗在新聞發布會上與記者見麵,三位在杜邦美國總部負責“氟產品”的技術專家也攜帶相關技術資料來到北京,主要目的是回答媒體記者以及消費者的問題,把事實的真相告訴消費者。

(6)美國杜邦總裁賀利得接受《人民日報》記者獨家采訪。賀利得向外界宣稱:“我們可以拿整個杜邦公司的名譽作擔保,杜邦不粘鍋絕對安全。”此篇專訪被多家報紙和網站轉載。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杜邦“特富龍”事件還沒有結束,這次事件對杜邦的衝擊到底有多大,筆者還不能下結論。

但以筆者職業的眼光來看,杜邦此次的媒體危機公關,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跨國企業應對危機公關的豐富智慧、良好素質、有序管理和果斷行動。其危機管理有序而到位,其危機公關行動及時而主動,其態度堅決而誠懇,其方法有效而有力,充分整合新聞媒體資源,進行說服教育。

中國企業在這方麵與跨國企業有著很大的差距,如何整合新聞媒體資源,為自己的企業發展、品牌打造服務(特別是在遇到突發事件時),將是國內企業要學習的重要一課。

一個典型的現象是,我們的企業缺乏“憂患意識”,缺乏應對危機的一整套管理體係和方法。在企業平安無事時,我們的企業一般不會有“未雨綢繆”的防範意識和戰略考慮,不會注重媒體公關;即便出現了影響企業發展的突發負麵事件,也往往是“病急亂投醫”,進行無序的媒體危機公關,遠遠談不上“有序管理危機和果斷采取行動”。

要知道,作為一個有一定品牌影響力的企業,任何一個小問題經過媒體的曝光後,都可能使企業陷入嚴重的困境,“巨人”、“三株”、“秦池”、“愛多”等等,“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曇花一現”的企業悲劇,可算“前車之鑒”。

在筆者看來,杜邦“特富龍”危機公關對中國企業的啟示,至少應包括以下幾點:

(1)必須有危機公關的意識,逐漸形成危機公關管理智慧和體係,不斷摸索有效的危機公關方法。

(2)“成也媒體,敗也媒體”,企業應具有新聞策劃的意識,危機公關一個最重要和有效的渠道就是針對新聞媒體的危機公關。

(3)新聞媒體的危機公關必須主動、積極,主動是危機公關的總原則,“特富龍”事件發生後,杜邦迅速進行了從內到外、自上而下、各種形式的新聞公關,積極而主動。

(4)新聞媒體的危機公關必須統一、及時,危機具有危害性,甚至是災難性,如果不能及時而統一地對信息進行控製,將可能影響到企業的生死存亡,所謂“千裏之堤,潰於蟻穴”。

(5)新聞媒體的危機公關必須誠懇、權威,“至誠能通天”,杜邦處理此次危機的態度極為誠懇,為示權威,杜邦不惜從美國總部請來專家與中國記者見麵,杜邦總裁賀利得則接受了中國最權威媒體《人民日報》的獨家專訪。誠懇和權威最能說服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