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淺議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與對策(1 / 3)

溫州市永昌市政建築工程有限公司 肖旭葵

(浙江大學現代財務總監高級研修A171班學員)

摘要:近年來,隨著中外會計舞弊案件的發生,人們對會計工作的真實性、有效性產生了疑慮,從而引發了對會計信息的信任危機。基於這一問題的泛濫和嚴重性,會計誠信和會計信息質量越來越成為公眾關心和探討的焦點。本文從影響會計信息失真的內外部環境因素進行探討,並提出解決的對策,以期能為會計誠信建設提供一些積極的思路和啟發。會計信息失真,使會計信息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狀況,主要表現有數據不實、事項不真、編造假證假賬假表,虛盈實虧、虛虧實盈、出具虛假審計報告等。

關鍵詞:會計信息失真 表現 危害 原因 對策

會計信息失真已成為國際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企業會計信息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信息,是經營者、投資者和管理者決策的重要依據,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人們對會計信息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會計信息失真,嚴重影響了投資者、債權人等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微觀決策及政府的宏觀經濟決策,嚴重損害了國家、企業和社會公眾的利益。美國的安然、世通財務舞弊醜聞,國內的“瓊民源”、“銀廣夏”造假事件,都讓我們陷入了對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思考。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是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本文就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及應采取的措施,談點個人的看法。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

會計信息失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去理解。①經濟業務失真使得會計信息失真。有些企業單位,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采取虛列收入、亂擠亂列成本費用、支出和財產損失不及時記賬等手段,虛報利潤或虧損。②會計核算資料失真使得會計信息失真。有的企業負責人和會計人員為達到個人目的,將請客送禮、行賄、揮霍浪費等非法支出,采取打白條、偽造發票、收據等手段納入合法支出項目中。常見的是通過誇大或縮小的方式來達到隱匿事實真相的目的,或者是偷梁換柱,無中生有地將其引入合法項目之中。③財務會計製度不完善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有些企業的資產賬麵價值不按有關製度進行計價,造成資產計價的伸縮性不能如實反映企業的資產占有數。④無意失真是基本會計信息的控製人員由於職業道德、專業素質等內因以及行業會計製度等外因的影響,造成對政策法規理解不透、運用相關條款不當或賬務處理錯弊而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另外,根據會計核算的有關原則,如重要性原則、曆史成本原則和幣值穩定假設等對基本會計信息的篩選,也會造成會計信息失真,這也是在審計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

1.會計信息失真,增大了國民經濟運行中的“泡沫”成分和不確定因素,不能真實反映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實際情況,使國家不能正確判斷當前的經濟形勢,造成出台的各項經濟政策有可能偏離經濟運行的正確軌道,導致決策失誤。

2.會計信息失真,掩蓋了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不僅造成大量國家稅收流失,還造成許多不良貸款,不利於金融風險的防範。

3.會計信息的失真,首先加劇了分配的不公,使分配進一步向個人傾斜,企業積累減少,發展後勁削弱;其次是給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進行貪汙、賄賂、揮霍公款等,實現經濟犯罪。

4.會計信息失真,不能正確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不利於企業自我評價和決策,有可能使企業破產、職工下崗,造成社會不穩定。

三、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會計信息失真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會計規範尚不完善

會計準則規定了會計確認、計量、對外提供財務報表的基本規範要求,但是受準則的廣泛適用性和本身某些既定原則的影響,會造成會計信息不實。比如:成本效益原則的應用,由於忽略了那些相對不重要的信息,而使得會計信息與業務實際狀況有所出入;謹慎性原則作為客觀性原則不存在時的補充原則,其和一致性原則相悖。所以,許多會計原則在具體應用時往往會出現偏差。同時,由於已有的製度法規都是根據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環境的具體情況製訂的,不免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和“時滯性”,也會造成會計信息不實。

(二)會計製度的限製

會計工作是根據相關規定與製度進行的,而任何一項規章製度都具有一定的時效性,“時已徙而法不徙”則難以確保信息不出現偏差。另外,製度的可選擇性也是造成信息失真的原因。任何一個會計準則或製度都不可能盡善盡美、涵蓋一切,每當出現新情況、新領域、新行業時,可能很難找到相關“文件”。再者,有時會計信息提供者與使用者利益的不完全一致同樣導致會計政策選擇的偏向性。例如,會計計量方麵的區間規定以及會計計價方法的多樣性規定等,雖然製度規定同一企業在不同時期計價方法要保持一致,但不同企業可以選擇不同的計價方法,尤其是現在企業實施項目法管理後,同類會計事項的個性日益豐富,其政策選擇範圍也隨之增大,會計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就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