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論企業多元化經營的財務風險(1 / 3)

中國紅樓集團財務部 周健總監

(浙江大學現代財務總監高級研修A171班學員)

摘要:從20世紀中期美國學者安索夫提出了多元化經營理論以來,世界範圍內的企業多元化經營實踐已經經曆了半個世紀的曲折曆程,有的企業取得了良好效果,有的企業卻因此而一蹶不振,使多元化經營受到質疑。所以學界對多元化經營持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一方堅持認為不應該搞多元化,而另一方則堅持認為應該搞多元化。其實多元化經營戰略本身並無好壞之分,關鍵是企業選擇這一戰略時的外部環境與企業自身的經營狀況是否相符。

長期以來,我國企業的經營領域單一,抗風險能力弱,企業規模與效益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和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的要求。近年來,我國不少企業追求多元化經營模式,試圖通過多元化經營減輕企業經營風險,使企業走上健康穩定發展的道路。然而現實卻是,多元化經營使許多企業走上了加速財務危機甚至破產之路,也造成了我國許多行業未能充分發展,其主要原因就是未能好好運用多元化經營戰略。有些運用了多元化經營戰略的公司由於未能處理好各種風險而陷入了更大的危機之中。其實,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和經濟結構的大調整已經給企業實施多元化經營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企業集團要抓住這個時機,把握好實施多元化經營戰略的時機、節奏和適度,處理好多元化經營與各種矛盾,從而走出在實施此戰略過程中麵臨的困境。

本文試圖介紹與分析多元化經營及其在多元化發展道路上出現的財務風險,並討論如何防範和解決多元化經營的財務風險。

關鍵詞:多元化經營 核心競爭力 財務風險 競爭優勢

一、引言

理論研究表明,多元化經營可以充分利用內部優勢來分散企業的經營風險。

多元化經營企業與單一經營企業相比,相當於將原來多個單一經營企業的經營活動組合在一個企業內進行。在這個行業內,管理人員借助於計劃和行政手段,決定不同經營方向的資源配置,以減少交易成本,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Chandler(1997)認為,由於多元化經營企業為管理當局創造了一個協調管理不同經營部門的機會,因此其運行將比單一經營企業更有效率,利潤更加豐厚。

通過多元化經營實現的另一個內部優勢是企業內部資本市場的建立。Myers(1997)和Majluf(1984)曾指出,當外部潛在投資者與公司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較強時,企業會因為無法按照合理的成本籌措到足夠的資金,而不得不放棄一些具有真正的淨現值的投資項目。企業內部資本市場的建立,可以通過企業內部的資金調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Stulz(1990)指出,由於多元化經營創造了一個很大的內部資本市場,它將有效地解決上述企業投資不足的問題,使多元化經營企業比單一經營企業能夠更多地利用淨現值為正的投資機會,保證企業的增值。

正是由於多元化的這些優勢,很多企業都走了這條道路,但事實上,多元化經營過程中存在著很大的財務風險。

多元化經營可以規避風險,實現資源共享,產生1+1大於2的效果,但同時,多元化經營也會造成人、財、物等資源分散,管理難度增加,效率下降。

本文主要介紹了多元化經營和在多元化發展道路上出現的財務風險,以及如何防範和解決多元化經營的財務風險。

二、 多元化經營

(一)多元化經營的含義

美國第一個以數量分析為基礎研究企業多元化經營問題的學者戈特指出,多元化是指企業產品的異質性,他強調的市場異質性不同於同一產品的差別化。因此,可以給企業多元化下這樣的定義:即指企業的產品或服務跨一個以上產業的經營方式或成長行為。多元化有動態和靜態兩種含義:前者指企業經營業務分布於多個產業的狀態,強調的是一種經營方式;後者指一種進入新的產業的行為,即成長行為。

一個企業保持對市場的高度敏感,隨時尋求新的盈利機會並積極地參與市場競爭,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企業向多元化經營戰略轉移必須要具備兩個前提條件。①企業的資本收益水平必須能夠得到提高。隻要有這個前提,一個企業從單一業務過渡到多元業務,或從多元業務過渡到單一業務都是合理的。否則,任何形式的規模擴張和領域的延伸都是沒有道理的。②確實要發現自己具有比較優勢。

即企業在介入其他領域之前,要確信自己不僅有比別人幹得更好的願望,還要確信自己具備比別人幹得更好的能力。

(二)多元化經營的目的

目前,多元化戰略已經成為企業經營中很普遍的現象,企業實施多元化經營通常是基於以下原因:

1.範圍經濟。範圍經濟是指關聯產品的生產或經營可以節約某些共同費用發生,幾種產品的生產可以分享共同的信息、機器、設施、設計、營銷、管理經驗、庫存等。顯然,企業選擇相關多元化經營戰略,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獲得範圍經濟。範圍經濟實質上是一種協同效應,即兩個事物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發揮出超過兩個事物簡單總和的聯合效果。由相關多元化所帶來的範圍經濟具體表現為技術協同效應、生產協同效應、市場協同效應和管理協同效應。

2.分散風險。在不同行業、不同種類產品之間,產品市場生命周期、價格變動、機會和風險變化狀況是不一樣的;另一方麵,商業循環的起伏、市場行情的變化、競爭局勢的演變,都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在經濟全球化增強、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今天,在任何一個非壟斷的、充滿競爭的銷售市場上,沒有哪個企業能確保擁有穩定的且日益增長的市場占有率,因此企業單一化經營的風險日益增大。多元化經營則可以通過把企業業務分散在不同行業和不同種類的產品中,形成類似於“證券組合”的業務組合,從而分散經營風險,提高經營安全性。

3.形成內部市場以節約交易費用。這裏的內部市場主要指內部的資本市場和人力資源市場。企業在外部資本市場上籌集資金往往需要較高的交易成本。通過實施多元化戰略,企業可以在內部建立資本市場,使資金在不同業務之間合理流動,從而提高資金利用效率。例如,英國石油公司成立了英國石油國際財務公司,為其70家下屬子公司提供金融服務,它包括通常的金融業務、外彙買賣、租賃等。

企業在外部人才市場招聘人才也需要花費較高的交易費用,包括廣告費、付給獵頭公司的費用,為選擇和麵試應聘者所花的時間成本等。企業通過多元化經營形成內部人力資源市場,可以促進人才在企業內部的合理流動並節省費用。

4.充分發揮企業潛能,實現資源的效率配置。企業在長期的經營過程中,隨著規模的擴大,會不斷產生並積蓄超過滿足日常生產經營需要的資源,如資金、設備、人員、技術、信息等。企業所潛在的或可以利用而未開發利用的這些潛能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產生向新的領域開發的強烈欲望,從而形成了企業多元化經營的態勢。另一方麵,多元化經營,尤其是相關聯的多元化經營的各種產品設計技術、產品開發技術之間均有一項或幾項核心技術貫穿於始終。利用核心技術的統一協調能力,可以減少新產品的研製開發費用,並提高產品的成功率。在市場營銷方麵,還可以依托企業強大的市場控製能力,經由現有營銷網絡、渠道向目標市場輸送新產品。

(三)多元化經營的兩種觀點

近年來,企業多元化經營一直是理論界和企業界研究的重要課題。對此現存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利用現有資源,開展多元化經營,可以規避風險,實現資源共享,產生1+1>2的效果,是現代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但是,另一種認為企業開展多元化經營會造成人、財、物等資源分散,管理難度增加,效率下降。原因分析如下。

1.分散企業資源。由於一個企業的資源是有限的,進行多元化經營之後,企業勢必要將人財物重新配置,往往會將資源從原有業務分流到新業務中去,同時,多元化經營企業還常常利用其某個行業上的盈利對虧損行業進行補貼,試圖達到各行業“平行發展”,此類行為通常會造成企業處於整體規模龐大,但在每一個業務領域中又達不規模經營效果的困境,結果既失去了主營業務原有的優勢,新的業務也構不成競爭優勢。多元化非但沒能起到分散風險、穩定經營的目的,反而增加了企業經營的不穩定性。

2.增加進入新行業風險。進入新的業務領域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以克服產業進入壁壘。由於企業在剛進入一個新的產業時,不具備在此產業中經營的經驗,缺乏必要的人才、技術、市場等資源,就很難在此行業中立足並取得競爭優勢,要取得競爭優勢就必須付出較高的成本。而且,企業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產業環境中經營,往往會遇到較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