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現率增加一個百分點的判別都可能對並購決策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所以需要慎重進行選擇。確定折現率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四種。①選擇目標企業現在的加權資本(負債與權益)成本作為基準折現率,然後將它調高幾個百分點(因為新的項目應當比已有的運作有更高的收益率要求)。②選擇目標企業曆史上的資產收益率作為基準折現率,然後將它調高幾個百分點。③利用對未來預期利率的估計作為基準折現率,然後將它根據行業、企業及財務結構等相關的風險因素加以調高。
④根據公開數據,利用對同行業企業的加權資本成本的估計值作為基準折現率,然後根據風險因素調高。
貼現現金流量方法的主要問題是折現率估值的不確定性。由於必須對許多有關市場、產品、定價、競爭、管理、經濟狀況、利率的情況作假定,所得出的數值有一個可信度的問題。運用這種方法可能會得到精確的數值,但它外表的精確可能會成為它最大的危險。也就是說,它外表的完善可能具有相當的欺騙性。因此,現金流量貼現分析的結果可能是精確的(即可重複驗算),但不是正確的(即與現實不符)。盡管如此,在實際中,我們還應鼓勵更多地采用這種方法。
(二)市盈率方法
市盈率(價格/收益比率)也稱作市盈乘數,它所反映的是公司按有關折現率計算的盈利能力的現值,它的數學表達是P/E。根據市盈率計算並購價格的公式應為:
並購價格=(P/E)×目標企業的稅前或稅後收益
企業市盈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企業的預期增長率。其實,企業的市盈率就是用風險因素調整後得到的預期增長率的一個替代值。企業並購中運用的市盈率經常是一段時期(大約3~5年)市盈率的平均值(當然對新建企業難以用過去的平均值,但可以用它計算新建企業當前的或者預期的收益)。隻有在收益有較高的預期增長時才可使用較高的市盈率值。這種方法比較適合於那些經營狀況穩定的企業。我們知道股民與機構投資者對股票的市盈率和每股收益都十分關注,因為市盈率乘以每股收益所得到的就是每股的理論價格。當然,並購時買的是整個企業,而不是部分的股票,它們之間還是有區別的。所以,不能直接用市盈率計算出來的價格作為並購中的實際交易價格。
市盈率法的方法體係科學完整,結論有一定可靠性,簡單易懂,易學易用,因其著眼於未來收益,因此也被廣泛應用。但該法缺乏明確理論依據,收益指標和市盈率的確定具有很大主觀性,尤其我國目前股市尚未完善,市盈率不真實。因此,由此估價可能給我們帶來很大風險。這種方法較適於股票市場較完善的市場環境中的經營較穩定的企業。我國目前使用此法應當慎重。
(三)市場價格方法
對上市公司來說,股票市場每天都在對其價值進行評估。上市公司當前的市值——股票價格乘以所發行的股票數量可以成為並購定價的核心因素,在此基礎上以適當的升水(一般20%~100%或更高)來確定並購價格。一般來說,這種方法對收購流動性較強的上市公司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股票定價基於有效市場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市場對每家公司的所有信息都在不斷地進行評估,並將其結論用公司股票最新的現金開價和還價表示出來。當然,僅有市場價格還是不夠的,因為股票市場投資者並不是在購買整個公司,他們購買的是小的、流動性高的、少量的股權。這些投資者希望通過市場力量而不是個人管理上的影響來獲得利益,並能夠隨時拋售其多餘的股份;而購買整個公司的並購者雖然不能享受這種流動性和靈活性,但他們可以通過管理上的控製來決定公司未來的經營。這些不同的情況需要不同的模型來分析。獲得公司控製權的結果通常會帶來巨額的溢價,但溢價既可能比公司真正的價值高,也可能比它低。所以,有必要將市場價格方法與其他分析技術結合在一起使用。
(四)同業市值比較方法
在同業市值比較方法中,通過同行業比較,來決定並購對象的價格。在同類企業的比較中,要考慮企業的行業、企業規模、企業的財務結構、並購的時間等方麵的情況,對可比較的部分進行合理的組合,然後用這些可比較部分的並購價格來判斷目標企業的相對價格。投資銀行家常常用這種方式列出長長的單子將各種交易加以比較,向買方和賣方客戶雙方提出建議。
(五)賬麵價值方法
賬麵價值方法是利用傳統的會計方式確定淨資產來決定並購價格的方法。會計意義上的賬麵價值是一個反映特定時點企業的會計核算價值的確定數字。它的優點在於它是按通用會計原則(GAAP)計算出的,並由獨立的第三方提供。但它亦存在著巨大的欺騙性。因為賬麵價值往往與它的實際價格相差甚巨。有時,由於企業的曆史、商譽等因素,它的賬麵價值大大低於它的市場價格,如美國的馬克薩姆集團公司在收購太平洋木材(Pacific Lumber)公司(這是一家在老紅木行業中占有世界支配地位的公司)時,後者在賬麵上反映出的價值,還不到它市場價格的5%。另一方麵,企業由於害怕賬麵價值損失太大,往往會去維持破舊的工廠和毫無價值的存貨,在這種情況下,賬麵價值將大大高於真實價值。
(六)財產清算價值方法
財產清算價值方法是通過估算目標企業的淨清算收入來估算並購價格的方法。而企業的淨清算收入是通過估算出售企業所有的部門和全部固定資產(通常是在多項交易中)所得到的收入,再扣除企業的應付債務所得到的。這一估算的基礎是對企業的不動產價值進行估算,這些不動產包括工廠、財產和設備、各種自然資源或儲備等。估算所得到的是目標企業的可能變現價格。構成並購價格的底價,可以用於收購陷於困境的企業,可以用在萬一預期的並購戰略未能實施的防衛措施上,也可以用於根據特定的目的所購買的一些特定的企業。
影響並購價格的因素有兩類,一類是經營性的因素,如追求規模效應、擴大市場份額與尋求企業發展等,一類是財務性的因素。這兩類因素是相關的,都是收購企業需要考慮的。經營性因素往往與特定時期的特定企業有關,一般不太容易受其他因素影響。因此,我們主要應關注影響並購價格的財務性因素。
1.收購融資能力。企業的收購融資能力常取決於兩個因素:收購企業的信譽和金融機構對擬議中的交易獲得成功的信心。收購融資能力的大小,直接地影響著並購交易能否成功。缺乏融資能力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難以實現並購的。
2.財務結構。不同的財務結構意味著不同風險、不同的支付期、不同的流動性。一般地說,風險越大、支付期越長、流動性越差,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並購價格就越高。
3.稅收情況。並購交易中的稅收因素對並購價格有直接的影響。許多並購交易的關鍵都是要找到一個雙贏結構,從而使收購企業與目標企業的共同稅負達到最低水平。
4.流動性及其他。並購企業對目標企業資產的流動性十分關注,因為目標企業資產流動性的高低影響著對未來債務的償付,影響著未來的經營和收益率。除了上述經營性影響之外,還有交易性的影響,還有並購中的競爭狀況、目標企業的抵禦情況、擁有目標企業願望的強烈程度、並購的時機及並購過程中的各種風險。
綜上所述,並購中對目標企業的價值評估需要運用許多不同層次的思路和方法,僅讓一種方法主宰定價是錯誤的。另一方麵,在每次交易時都使用所有的定價模型、權衡所有的定價因素也是做不到的。應當根據並購的特點,選擇那些更適合的模型和因素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五、整合後目標企業價值研究
短短的10年之內,中國大地上掀起了兩次企業並購浪潮,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如何搞好企業並購成了我國經濟中的熱門話題。但是,在理論界和實踐中熱衷於研究企業並購的戰略和策略的同時,卻忽視了並購後的整合。在我國,不少企業因並購而跌入困境,成為“問題企業”。究其原因,我們發現,是由並購企業對並購後的整合工作重視不夠,整合戰略選擇不當,整合成本太高造成的。因此,在大力推進企業戰略性重組的過程中,研究企業並購後的整合問題是十分必要的。在此,我們隻掌握了目標企業價值構成和價值評估方法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並購實施後沒有實施很好的整合戰略,這樣的並購並不能說是成功的。因此,並購後的整合問題在整個並購活動中越來越體現出舉足輕重的地位。
並購無論采取何種方式,其本質都是將不同的企業整合在一起,實現企業資源要素的合理優化與重組。整合作為將處在分離狀態的資源有機融為一體,形成某種企業能力的過程,是全方位和多層次的,它既包括對企業資金、設備、技術等有形資源的重新配置,也包括對企業文化等無形資源的融合、改造與調整。
從並購創造價值的角度來看,企業並購估價的對象不隻是目標企業現在的價值,還包含了並購後目標企業能為並購企業帶來的價值增值,即要考慮目標企業的增長性和並購產生的協同效應等。
(一)財務整合
從某種意義而言,並購容易整合難,並購企業在實現戰略整合、人力資源整合與文化整合的同時,必須進行及時有效的財務整合。因為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體係的核心與中樞,它不僅關係到並購戰略意圖能否貫徹,而且關係到並購方能否對被並購方實施有效控製以及並購目的的實現。因此,財務整合成為整合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