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集團創立於1984年,是在引進德國利勃海爾電冰箱生產技術成立青島電冰箱總廠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國家特大型企業。這些年來海爾以“先難後易”
的戰略,持續穩定發展,堅持打海爾品牌出口,實現向國際市場拓展,已成為在海內外享有較高美譽的大型國際化企業集團。產品從1984年的單一冰箱發展到擁有白色家電、黑色家電、米色家電在內的86大門類13000多個規格的產品群,並出口到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2年,海爾集團實現全球營業額723億元,實現海外營業額10億美元。海爾集團堅持全麵實施國際化戰略,已建立起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設計網絡、製造網絡、營銷與服務網絡。為應對網絡經濟和加入WTO的挑戰,海爾從1998年開始實施以市場鏈為紐帶的業務流程再造,以定單信息流為中心帶動物流、資金流的運動,加快了與用戶零距離、產品零庫存和零營運成本“三個零”目標的實現。業務流程再造使海爾在整合內外部資源的基礎上創造新的資源。目前,海爾物流、商流、製造係統等都已在全球範圍內向社會化轉變。2002年海爾創造新的資源在家居、通信、軟件、金融等領域大展身手。海爾在管理和企業文化上的創新也引起世界管理界的關注與高度評價,目前,海爾已有三個案例分別被收進哈佛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這些世界著名學府的MBA案例庫,成為全球商學院的通用教材。
2001年3月31日正式啟用的海爾國際物流中心坐落在海爾開發區工業園,由國家863計劃項目海爾機器人有限公司整合國內外資源建設而成。海爾國際物流中心高22米,擁有18056個標準托盤位,其中原材料9768個,成品8288個,包括原材料和產成品兩個自動化物流係統。它采用世界上最先進的激光導引技術開發的激光導引無人運輸車係統、巷道堆垛機、機器人、穿梭車等,全部實現現代物流的自動化和智能化。
現在,物流業的競爭已由企業間競爭轉變成供應鏈間的競爭。海爾現代物流在經曆了4年業務流程再造之後,已融入國際化的開放係統中,一隻手抓住用戶的需求,另一隻手抓住可以滿足用戶需求的全球供應鏈,創造性地提出以訂單信息流為中心的“一流三網”同步流程,“一流三網”充分體現了現代供應鏈物流的特征:“一流”是以訂單信息流為中心;“三網”分別是全球供應鏈資源網絡、全球用戶資源網絡和計算機信息網絡。“三網”同步運動,為訂單信息流的增值提供支持。
海爾物流的“一流三網”的同步模式可以實現四個目標:
1.為訂單而采購,消滅庫存。在海爾,倉庫不再是儲存物資的水庫,而是一條流動的河,河中流動的是按定單采購來生產必需的物資,就是以訂單來進行采購、製造等活動,從根本上消除了呆滯物資、消滅了庫存。目前,海爾集團每個月平均接到6000多個銷售訂單,這些訂單的定製產品品種達7000多個,需要采購的物料品種達15萬多種。海爾物流整合以來,呆滯物資降低了73.8%,倉庫麵積減少了50%,庫存資金減少67%。海爾國際物流中心貨區麵積7200平方米,但它的吞吐量卻相當於30萬平方米的普通平麵倉庫,海爾物流中心隻有10個叉車司機,而一般倉庫完成這樣的工作量至少需要上百人。
2.雙贏策略贏得全球供應鏈網絡。海爾通過整合內部資源、優化外部資源使供應商由原來的2336家優化至978家,而國際化大集團組成的供應商比例卻上升了20%,建立了更加強大的全球供應鏈網絡,GE、愛默生、巴斯夫等世界500強企業都成為海爾的供應商,有力地保障了海爾產品的質量和交貨期。不僅如此,更有一批國際化大公司以其高科技和新技術參與到海爾產品的前端設計中,目前可以參與產品開發的供應商比例已高達32.5%。
3.實現了三個JIT(Just in time),實現同步流程。由於物流技術和計算機信息管理的支持,海爾物流通過3個JIT,即JIT采購、JIT配送和JIT分撥物流來實現同步流程。目前通過海爾的BBP采購平台,所有的供應商均在網上接受訂單,並通過網上查詢計劃與庫存,及時補貨;貨物入庫後,物流部門可根據次日的生產計劃利用ERP信息係統進行配料,同時根據看板管理4小時送料到工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