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瑣的豁小說僑廠長上艦》中有這樣一段故事:喬廠長和石書記是一對老搭擋,“文革”中石書記挨鬥時咬掉了半個舌頭,發誓後半輩子深居農村幹校,再也不出“山”了。喬廠長上任後,知道一般地勸說石書記繼續出來工作是無效的,就采用了激將法。說:“老石,難道你躲在幹校不出山,真象別人傳說的那樣怕了嗎?學楊五郎上山當和尚了嗎?”石書記聽了臉上的肌肉顫抖了,但並沒有產生明顯的反映。喬廠長接著進一步逼道:“你敢再重複一遍你當年說的話嗎,當初你咬下舌頭吐掉的時候,難道把黨性、生命連同對事業的信心和責任感也一起吐掉了嗎?”這一激打中了石書記的要害,激起了他對革命事業的責任感,最終同意了喬廠長的要求。
激將法是用人中的一種方法,古今中外有數不清的成功的事例,因此,也留下了“請將不如激將”的句子。
激將請人所以能起到作用,正是由於激將法順應了人的一般心理規律。盡管許多人還沒有更多的心理學知識,但他們在用人實踐中已經自覺不自覺地應用了這種知識。
激將法,心理學上稱作為是一種暗示法。即用含蓄、間接的方法對人的心理狀態產生迅速影響的方法。激將法,在暗示中屬於反暗示,反暗示的作用與正暗示相反,即外界刺激物的暗示引起相反的反應。比如:領導要下屬去幹好某件事,領導心中也知道他能做好,但為了讓他千得更好,就說:“你不行,還是讓別人去幹吧!”結果,這個人產生了一種非幹出個樣子來給你看看的想法,把工作做得特別出色。
用人中的激將法,有些是用人者有意識的結果,更多的往往是不知不覺產生的。1986年漢城亞運會上,中國乒乓球隊一度失利。世界乒乓球單打冠軍江加良收到不少來信,許多信是鼓勵他的。但也有不少信責備他,甚至有人在信中寫道:“江加良,滾出國家隊去。”江加良讀了這些信,心裏當然不是滋味,他發狠苦練立誓要把失去的榮譽奪回來。到39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前夕,他不幸得了重感冒,停練了10天,正式比賽前4天才拖著病體鍛煉。最後,他終於戰勝了瑞典名將瓦爾德內爾,禪聯了世界冠軍的寶座。
激將法雖然是古今中外常見的用人方法,但使用時必須因人而宜,不得濫用。因為暗示效果,要與受暗示者的心理狀況及性格特征恰到好處的結合起來。比如,一些性格內向和極度自卑的人,不但激將不成,反而會使他們背上包袱;相反,有些外向型性格和爭強好勝的年輕人,不適當的激將,有可能促使他不顧餘力,一魯莽從事而出現消極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