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領導者,必須要做的工作就是說服部屬。用真誠的話語去說服他人,極容易獲得他人認同。無論是你的部屬或是晚輩,甚至是一麵之緣的朋友,都有一顆善感的心,他們都希望能得到別人真誠的對待,並希望領導者或長者能夠站在他們的立場設想,了解他們內心的真正想法。
如何運用技巧或策略達到讓他人順從己意行事?即使是上下屬的關係,也需要注意運用以善相感的技巧,不能夠一切都按照命令,一味要求對方服從,否則就會傷及部屬的自尊心,影響部屬日後工作的熱忱,最嚴重的後果就是讓自己的事業蒙受損失,想追求的目的無法達到,最後還落得一個“庸俗領導”的臭名。
有些人天生就多愁善感,會因為自己的小過失而寢食難安。工作時亦是如此,整天緊張兮兮,生怕領導會突擊檢查;生怕同事打自己的小報告。麵對這樣的部屬,領導者就要針對他的性格,注意分配任務時的語氣;用合適的語言技巧引導部屬走出缺乏自信的心理狀態。
朗達科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家,他小時候就很多愁善感。有一次,他在科學實驗室上課,任教的波爾·希得博士在課桌上擺了一個牛奶瓶。當時,朗達科和其他同學都很納悶,心想上課的內容難道和牛奶有關嗎?等大家坐定後,博士突然站起來,拿著牛奶瓶走到水龍頭邊,佯裝漫不經心的把瓶子重重一放,牛奶瓶一下子便破了。他立刻大叫一聲:“不要為這隻玻璃瓶哭泣!”
接著,博士把朗連科叫起來,指著那個已經粉碎的牛奶瓶說:“你仔細聽著,你還有長遠的路要走,我希望你從今天開始銘記這個教訓——牛奶早就流光了,任你如何捶胸頓足懊悔不已,也於事無補。或許你會想:假如擺放時稍加注意,也許就不會出現這種事了。但那隻是‘假如’,現在談‘假如’已經太遲了,現在最需要做的是:把這件事忘記,再去做好下一件事情。”
博士又對他說:“不論你將來做任何事,都難免會出些錯誤,但這隻是你生活中的一個小細節,沒有必要整天為這些小事追悔不已。”他的話深深地烙印在朗達科的腦海裏,這句話是他那堂課最大的收獲,也是他一生受用不盡的金玉良言。從那之後,朗達科從不斷懊惱自責的情緒中站起來,勇敢地麵對生活中諸多不如意,最後終於成就了一番大事業。
其實,波爾·希得博士的這番話對於每一位肩負教育使命的人都適用。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領導者,對犯了過失的員工可以這樣說:“生活中有許多過失,不值得你為錯誤牽腸掛肚,過失既然已犯下,又何必耿耿於懷呢?你應該做的是,抬起頭向前走,在以後的工作中留意不再犯相同的錯誤。”如此一來,相信每一位領導的下屬都會心悅誠服的接受。
選用正確的命令方式
身為一名企業領導者、教師或為人家長,每天都要說出無數命令性的話語。身為企業主管,指揮企業運作、調配員工任務、分發獎金等,都要靠大量的口頭命令來傳達,口頭命令可分指揮式、詢問式、自願式三種,應該采用什麼類型的命令,關鍵在於要看執行命令的員工是否積極主動、力求上進。必須做到因人而異、區別對待。對於極少數懶惰的員工,隻要用簡單明確的語言說出你的要求,比如“下午將這批貨趕完”、“馬上去準備送貨”等。如此簡潔的語言,才能讓他立刻行動,不至於讓他覺得有機可乘,借機偷懶。選用這種語言形式下達命令,是許多領導者普遍使用的方法。但大多數領導都沒有注意到因人而異這一點,他們總是隨時隨地都在使用命令方式。
當你在為那些表現良好的員工分派任務時,就應采取詢問式。例如:“你覺得這樣做可行嗎?”、“這件事三天之內完成,應該沒問題吧?”等,員工明知這是不可違抗的命令,也會因為你的語氣令人愉快而欣然接受,自然就能達到最好的工作效果。
其實,沒有一位部屬喜歡領導整天板著麵孔;也沒有哪位賢才願意跟武斷專橫的領導者共事。如果你真心想得到一位良才幫助,卻用命令式的口氣對他說:“你跟著我準沒錯”,我想,任誰都不會心服的聽從。部屬不喜歡領導者對自己過度展現領導的權威,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受到尊重。除非是那些阿諛奉承的小人才會欣然接受這種對待方式,而這些人多半是庸才。領導者用商量的語氣調度人才,沒有居高臨下的態度,而是以平等的身分和部屬商量,讓部屬有一種被領導重視的感覺,他們自然會毫不遲疑地接受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