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第三絕 以勢相激(3)(2 / 3)

能夠掌握部屬心理的領導者,必定是能善於發揮用人術中以勢相激的法則。這種情況領導者最好是保持沉默,讓時間來淡化部屬的反抗情緒。當部屬的反感衝淡後,領導者就可順勢而為,冷靜地和部屬交流彼此的看法及意見。

運用這種“化勢以利勢”的用人方法,領導者要摸清部屬反抗的原因,對症下藥,方是良策。要明白體貼、諒解部屬並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一種用人的策略,這需要領導者花費巨大的耐力。

網羅人才以造才勢

二十世紀幾乎是美國稱霸的世紀,從1901年到1979年八十年間,美國人獲得諾貝爾獎金的人士共有118人,占諾貝爾獎得獎人數的31.5%,這比例是極高的。其實,在眾多的獲獎者當中,純粹為美國人的並不多,有43名得獎者是其他國家的人才,他們都是被美國政府以勢相激加以網羅而來。

美國高唱要保護智慧財產權,這使得美國獲得了巨大的利益。著名的外交家基辛格博士、科學家愛因斯坦等都是德國人,布熱津斯基博士是波蘭人,西亞德是匈牙利人,他們都被美國政府吸收重用,繼而為美國創造輝煌的成就。

據統計,僅僅在1964年到:1977年間,美國從世界各國延攬的高級人才約24萬名,這些人都是頂尖的科學家,據保守估計,這24萬人替美國賺進了將近120億美元。這隻是計算了24萬人的教育所得費用,還不包括他們的科研成果所獲得的經濟效益,美國采取網羅各國人才的辦法,加速了美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爭取時效網羅人才的辦法是美國政府的得意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時代派三千名科學家到德國,利用各種關係進行調查。短短兩個月的時間,他們向美國政府呈遞了十五萬字的調查報告,把戰後德國科學家的情況巨細靡遺的反映到美國政府高層。美國政府經過審議後,批準網羅德國人才的建議,並派一百架飛機將德國科學家全都接到美國。然後一個個進行考核,合格留用的科學家以每年3—5萬美元的報酬為美國服務。

上世紀七十年代,當時瑞典有一位年輕的科學研究人員,他發明一種電子筆,這隻筆可接收到人造衛星上傳送下來的信息,據此可畫出三種不同的顏色,每種顏色又有十種不同的色調,利用這項技術,可以把衛星輻射下的森林,礦產,田野資料都畫出來。美國政府耳聞後,決定重金聘請,而瑞典政府也用盡方法挽留這位科學天才,最後兩國分別和這位研究人員展開酬勞交易戰。最後,財大氣粗的美國連人帶筆奪才成功,解決了當時美國地球資源衛星的一大技術難題。

雖然美國時常宣稱無償援助其他國家,但這之中卻讓美國輕易網羅天下人才。如美國當年資助菲律賓1.2億美元,條款中有一條“允許菲律賓高級科學家到美國。”僅靠這一條條款讓菲律賓的許多科學家爭相奔向美國,讓美國賺了近六千萬美元的教育經費。又如美國和南美國家的協定中,規定允許南美高級醫生進入美國,結果造成南美醫學人才大量外流。

美國政府認為,聘請一個人才加入美國國籍太昂貴。因為人才不可能天天都創造得出成果。一個人最有利用價值的時間是在研究生畢業後的幾年之內,在這個階段,人的研究、記憶、創造能力都保持在最佳狀態。所以美國廣泛采取邀請客座教授的辦法,招攬世界各國的研究生到美國工作數年,並給予很高的酬勞待遇。這些人一到美國,政府就派人跟著學習他們的知識和專業技術,真是個既省錢又省力的育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