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那些隻知處罰而不知行賞的領導,這位總經理的智慧用人術實在高人一等。今日的一些大企業,由於人才濟濟,個人不易受到特別重視,領導者也因為員工人數過多,無法一一監視教育,隻好委托人事單位負責管理。然而如此一來,在人事單位處處按部就班講求一絲不苟,公私分明的特質作風下,反而會造成人才的壓抑。有些領導者甚至連員工的微小過失也記錄在案,甚至保留幾十年之久,這樣讓員工成了有案可查的累犯,自然不會被重視到,即使是難得的人才,也會被那些糊塗領導打入冷宮,發不出光與熱。
身為一名領導者,要尊重部屬的人格,要保證部屬有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在運用用人術時,盡量做到“理先行”——爭取運用語言技巧,就可以達到指揮部屬的目的,而不是吹胡子瞪眼的恫嚇,或用減薪、炒魷魚的威脅方式去達到這個目的。
含蓄是一種高超的領導藝術
含蓄同樣是一項重要的說理方法,含蓄是說理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領導者在運用以理相喻,因人施法的智慧用人術時要特別加以注意的技巧之一。
人的心理意識是複雜的,其變化也是不易察覺的,領導者指示部屬工作,既不能像玉皇大帝似的以神威威震,也不能像釋迦牟尼佛祖那樣以神術點化,而必須像細雨潤物,像春風和煦宜人,像船燈指引提醒。而這一切往往蘊藏於含蓄之中,所以研究含蓄、講求含蓄、善用含蓄,是領導者應重視的用人法則,如果巧妙運用,往往可以收到直接規勸出不易達到的效果。
張大千先生是中國繪畫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也是中國二十世紀中不可多得的藝術天才,早年,他在法國巴黎舉辦畫展,特邀法國著名畫家畢加索來參觀。隻見這位當時在世界畫壇享有盛譽的大師沿著展示廳走了一圈,便不聲不響地走了出去,張大幹緊追上去討教,畢加索說:“這裏沒有一張畫是你的。”張大千急忙解釋:“這整個展示廳的畫都是我畫的。”於是畢加索一聲不吭就走了。後來,張大幹悟出了藝術大師的言外之意:“這些畫隻不過是繼承了傳統中國筆法摹寫出來的。”從此以後,張大千刻意求新,積極修習,終於畫出了自己的特色,開創了中國書畫的新局麵。本來,以畢加索的威望和能力,是可以直言不諱不留情麵地講出自己的看法,然而他卻用了一句十分含蓄的話語,讓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自我反省,真可謂不盡美意皆在片言隻語中。
領導者在運用以理相喻,因人施法的智慧用人術時,要把握含蓄的時機,以平求奇,於不知不覺中深入,不突出個見奇觀,必要之時,可以以直求曲,不加掩飾自己的情緒,做到言簡意賅,以坦誠求信實。俄國著名音樂批評家赫爾岑對一次宴會中輕佻的音樂非常反感,用雙手捂住耳朵,表示不滿。主人忙不迭地過來解釋說:“這是目前最流行的樂曲,大家都很喜歡聽。”批評家笑道:“難道流行的東西就一定是最好的嗎?不一定吧!比如流行感冒,又有誰喜歡它呢?”赫爾岑沒有直陳自己反感的理由,隻以一句意義頗深的話直搗黃龍,同時又隱去了鋒芒,避開了主客雙方尷尬的場麵。這種直言曲意的以理相喻法,猶如錘擊幽穀,手成陽春,不可謂獨具匠心。
含蓄其實就是以虛求實,寓理於虛中,做到以不見其神往,以虛無喻其真諦。領導者運用以理相喻,因人而異的智慧用人術是極智慧的選擇,而在這種智慧用人術中,如果能更加巧妙的含蓄喻理,則會使領導者在用人藝術中錦上添花。
心中要有一碗公正之水
用人持之以公正,是企業領導博大胸懷的體現。這種精神往往在現實中遭到破壞,以至於用人以私成為滿足個人私利的手段。因此,有必要重新討論“用人以公”的問題,力戒用人的自私和貪欲。所謂用人以公,與用人適己並不矛盾,它們動機一樣,隻是做法不同。
所謂用人要公,是指使用人才時應當以企業整體目標成多數人的心願及利益為目的。
1.用人不一定非得出於自己門下,而要從實際需要出發選拔、任用人才;
2.對內不褊袒親屬,對外不可以疏遠沒關係的人;
3.不把職位當人情私自送人;
4.按照職位要求選擇人才,因位設人,而不能因人設位;
5.用人不應出於私心而損害集體的利益;
6.和自己意見相同的人未必可取,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也不可小看;
7.任用人才出於私心,重用私人,那麼沒有私人關係的人就會怨恨;使用人才有妒忌心、懷疑心,那麼人才就不能安心工作;
8.能使用跟自己關係並不密切的人,這才能成就大事;
9.不要用有才能卻用來辦私事、謀私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