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強中央集權製與管理思想
宋朝是在經過五代十國的大分裂和百年藩鎮割據之後,趙匡胤通過陳橋驛兵變而建立起來的漢族封建政權。宋初,統治者深感大分裂和藩鎮割據給廣大民眾和中央政府帶來的災難和威脅,擔憂“黃袍加身”的事件重演,因此將鞏固統一,加強中央集權,防止“方鎮太重,君弱臣強”《長編》卷2.局麵的再現,作為基本的國策,並深刻影響了兩宋300多年的統治。
據司馬光《涑水記聞》卷1記載: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宋太祖向趙普求教治國之策,趙普奏獻加強中央集權三大措施,即“稍奪其權,製其錢穀,收其精兵”司馬光:《涑水記聞》卷1《杯酒釋兵權》,中華書局點校本,1989年版;又見《長編》卷2.。具體而言,其一,“稍奪其權”就是采取各種措施削弱地方節度使的權力,把節度使駐地以外的州郡即“支郡”直屬京師,派遣代表中央政府的文臣出任知州、知縣,即“選儒臣幹事者百餘,分治大藩”《長編》卷13.。其結果,宋初雖保留了節度使之名,但事實上已降為某一州郡長官。後來,更是徒具虛名,享其俸祿而已。
其二,“製其錢穀”就是於州縣之上置路,各路設置轉運使,將一路所屬州縣財賦,除“諸州度支經費外”,全部運至宋朝廷統治中心——汴梁。史載:“是歲(乾德二年),始令諸州自今每歲受民租及管榷之課,除支度給用外,凡緡帛之類,悉輦送京師。”《長編》卷5.乾德三年(965年),“申命諸州,度支經費外,凡金帛以助軍實,悉送都下,無得占留。時方鎮闕守帥,稍命文臣權知,所在場院,間遣京朝官廷臣監臨,又置轉運使、通判,為之條禁,文簿漸為精密,由是利歸公上而外權削矣”《長編》卷6.。從此,地方再也無經濟實力與中央抗衡。爾後,國家通過壟斷貨幣製造和發行對貨幣管理製度進行整頓和改革來穩定提高幣值,保證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同時通過運用貨幣政策把全國財權集中到中央。
宋代自太祖加強中央集權製到神宗熙寧年間,其財政管理始終是高度集權中央,正如司馬光所說:“祖宗之製,天下錢穀,自非常平倉隸司農寺外,其餘皆總於三司,一文一勺以上悉申賬籍,非條例有定數者不敢擅支,故能知其大數。”《長編》卷368.這種高度集權的財經體製給管理與監督帶來了困難,最突出的表現是“三司簿領堆積,吏緣為奸”《宋史》卷267《陳恕附魏羽傳》。。在此情況下,宋代產生了有關中央與地方財經管理上集權與分權的議論與實踐。元豐初年,中央曾把某些賬狀下放給各路轉運司或提刑司審核,但是自元祐元年開始,中央把這些權力收歸戶部,宋朝又恢複了財權高度集中中央的局麵。南宋時期,為應付戰爭的需要,財權仍高度集中於中央,以便統一調配。
其三,“收其精兵”即采取措施剝奪藩鎮的兵權。宋太祖繼承了周世宗的許多做法,派遣使臣到各地,選拔藩鎮所轄軍隊中的精兵及有特殊技能者,收編為中央禁軍,聚之於京師,以備宿衛。藩鎮的兵權逐步被剝奪殆盡。
宋代的軍製導致了軍隊數量不斷增加,從宋太祖立國,曆經太宗、真宗朝,至宋仁宗晚年,將近100年的時間裏,常備軍數量增加了3倍以上,其中禁軍竟一度超過了4倍。軍隊人數的增加意味著軍費開支的加大,給財政帶來沉重的負擔。宋仁宗時,蔡襄作為三司使,曾對當時軍隊一年支出總數作了一個估算:“養兵之費,禁軍一兵之費,以衣糧、特支、郊賚通計,一歲約費錢五十千,廂軍一兵之費歲約三十千,通一百一十八萬餘人,一歲約費四千八百萬緡,此其大較也。”通過這樣的估算,蔡襄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一歲所用,養兵之費常居六七,國用無幾矣。”蔡襄:《端明集》卷22《論兵十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由此可見,在國家財政總支出中,軍費開支占十分之六七,不言而喻,宋代財政經常麵臨入不敷出的危機,軍費開支是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南宋時期,由於先後對金、對元戰爭頻繁,朝廷供養著幾乎與北宋數量相當的軍隊,比北宋更多的官員,可想而知,軍費對國家財政危機的影響仍是相當嚴重。
二、農民、士兵起義與管理思想
宋朝自建立後,越來越沉重的苛捐雜稅以及先後與遼、夏、金、元的戰爭,使廣大民眾難以生存,社會矛盾始終比較複雜尖銳,農民和士兵起義不斷發生。其中比較重要的起義有以下29起。
(一)蜀兵起義
乾德三年(965年)正月,宋兵滅蜀後,蜀兵即不斷起而反抗。如二月,梓州蜀兵3000餘人推軍校上官進為首,攻打州城。三月,宋朝調發蜀兵去東京,後蜀文州刺史全師雄路過綿州去東京,被起義軍推為統帥,建號興國軍。邛、蜀、眉、陵等16州響應全師雄反宋,聲勢浩大。四月,呂翰率部下在嘉州起義,軍校孫進、吳瓌等殺宋知州,與全師雄部劉澤軍合並。這些起義前後近兩年,反抗勢力達於20餘州,最終都被宋廷鎮壓。
(二)閬州起義
乾德三年至四年(965~966年間),閬州農民起義,圍攻州城。宋閬州知州趙逢殘酷地鎮壓了起義。
(三)渝州起義
乾德四年(966年)初,渝州農民以杜承褒為首,攻下州城,占據州署。但由於叛徒的出賣,遭伏兵襲擊而失敗。
(四)李仙等起義
開寶六年(973年)正月,渠州等地農民上萬人以李仙為領袖,舉行起義。起義者攻入蓬州界,遭到宋軍的鎮壓而失敗。
(五)王小波、李順等起義
淳化四年(993年)二月,四川旁戶、農民、茶農等100餘人在王小波的帶領下在青城發動起義。起義軍攻占青城、彭山後,王小波在作戰中不幸犧牲。起義軍在李順的領導下,繼續戰鬥,攻下成都,建立大蜀政權。起義軍堅持鬥爭兩年,最後被宋廷派重兵鎮壓。
(六)益州起義
鹹平三年(1000年)元旦,益州戍卒在趙延順等人領導下,發動起義,推舉都虞候王均為領袖,建號大蜀國。起義軍攻占益州、漢州等地,發展到數萬人。後被宋廷派大軍鎮壓。
(七)王長壽起義
景德二年(1005年),逃亡兵士王長壽聚眾百餘人起義,攻打州縣,發展到5000餘人。後被鎮壓失敗。
(八)陳進起義
景德四年(1007年),宜州士兵在軍校陳進領導下據宜州城起義,並先後攻打柳州、象州。後因叛徒出賣,陳進及起義軍首領被捕犧牲,起義失敗。
(九)王倫起義
慶曆三年(1043年)五月,京東路駐軍100多人在士兵王倫領導下占據沂州起義。起義軍攻占楚州、真州、揚州、泰州等地,立年號,置官職,聲勢大振。宋廷集合各路兵鎮壓了起義。
(十)張海等農民起義
慶曆三年(1043年)夏,陝西大旱,商州農民千餘人在張海、郭邈山等人領導下發動起義。京西路農民起而響應,威脅京都開封。宋廷派重兵殘酷鎮壓了起義。
(十一)保州士兵起義
慶曆四年(1044年)八月,駐守保州邊界地帶的禁兵數千人,因受官員虐待,憤而起義。後因部分起義者被騙誘開城門投降,宋軍入城鎮壓了起義。
(十二)王則起義
慶曆七年(1047年)十一月,王則領導士兵和農民起義,占領貝州城,建國號安陽。次年正月,朝廷派大軍圍攻貝州,鎮壓了起義。
(十三)方臘等領導的農民起義
宣和二年(1120年),方臘在青溪縣以誅朱勔為名,聚眾揭竿起義。他自稱“聖公”,建元“永樂”,設官分職,人民爭附之,眾至數十萬人,攻破睦、歙、杭、處、衢、婺等州縣,聲震東南。三年正月,宋廷派大軍南下鎮壓。四月,起義軍因腹背受敵,方臘等戰敗被俘,後被殺。餘部繼續鬥爭,至四年三月失敗。
(十四)梁山泊農民起義
宣和初年,鄆州等地農民在宋江的領導下發動起義,活動於河北、山東一帶,曾駐梁山泊。起義軍攻略十郡,官兵不敢攖其鋒。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進攻海州時,遭宋廷伏兵襲敗,遂投降。
(十五)鍾相、楊麼領導的農民起義
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鍾相以保衛家鄉為號召,聚眾起義。起義軍發展至數十萬人,占領19縣。鍾相被擁為“楚王”,建號“天載”,設立官職。後被俘犧牲,所部由楊麼領導,聚眾20萬人,在洞庭湖一帶據險結寨,陸耕水戰。紹興四年(1134年)八月,宋廷派大軍鎮壓,五年六月,因叛徒出賣,楊麼被俘犧牲,起義失敗。
(十六)王宗石領導的農民起義
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信州貴溪縣農民在王宗石的領導下舉行起義,並很快攻占貴溪、弋陽兩縣,發展到幾萬人。宋廷派軍對起義軍四麵圍剿,起義失敗。
(十七)建州農民起義
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建州甌寧縣農民發動起義,私鹽販範汝為被推為領袖。起義軍攻破建陽縣,有眾數萬人。宋廷派兵鎮壓,範汝為受招安而未遣散部眾。紹興元年(1131年)十月,範汝為再次起兵,據建州,隊伍多至10餘萬人。二年正月,建州城被宋軍攻破,範汝為自焚身亡。餘部由範忠率領繼續抵抗,至年底潰敗。
(十八)吉州彭友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