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右文重儒與管理思想
宋朝建國後,宋太祖很快由一介武夫變為尊儒重文之君,享有“性好藝文”吳曾:《能改齋漫錄》卷4《崇政殿說書》,叢書集成本。的稱譽。太宗更以“銳意文史”而見著於史冊,麵對“喪亂以來,經籍散失,周孔之教將墜於地”,“即位之後,多方收拾,抄寫購募,今方及數萬卷,千古治亂之道,並在其中矣”程俱:《麟台故事校證》卷1《儲藏》,中華書局點校本,2000年版。。太宗即位後三個月,就舉行了第一次貢舉,“欲博求俊於科場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為致治之具矣”。這次貢舉,錄取名額較多,共得進士呂蒙正以下109人,諸科207人,並賜及第;十五舉以上進士及諸科百184人,並賜出身;九經7人不中格,特賜同三傳出身。以上共計507人。朝廷對本科中式的人,皆先賜綠袍靴笏,賜宴開寶寺,由中使典領,供帳甚盛,太宗還親自賦詩兩章為賀。第一、第二等進士並九經授將作監丞、大理評事、通判諸州;同出身進士及諸科,並送吏部免選,優等注擬初資職事判司簿尉。赴任出發時,每人賜裝錢20萬。對這次貢舉,宰相薛居正等人認為“取人太多,用人太驟”,但太宗“方欲興文教,抑武事,弗聽”《長編》卷18.。“興文教,抑武事”,正是宋廷右文政策的具體腳注。
太宗時還特別注意從孤寒之家選拔人才。為了避免勢家“與孤寒競進”,朝廷於雍熙二年(985年)實行別試製度:“始令試官親戚別試者凡九十八人。”《長編》卷26.這一年宰相李昉之子李宗諤、參知政事呂蒙正之從弟呂蒙亨、鹽鐵使王明之子王扶、度支使許仲宣之子許待問,舉進士第皆入等,但由於是勢家之子而被罷去。為孤寒之家開路,成為宋代科舉改革的一個重要原則,為國家選拔才德兼備的人才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如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管理思想家範仲淹、李覯、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等都是出身孤寒之家的知識分子。正如明人徐有貞所指出的:“宋有天下三百載,視漢唐疆域廣之不及,而人才之盛過之。”範仲淹:《範文正集》補編卷4附明徐有貞撰《重建文正書院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宋代人才輩出,是管理思想繁榮的一個重要原因。
真宗即位後,“道遵先誌,肇振斯文”王欽若等:《冊府元龜·考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繼續把右文重儒作為宋廷的基本國策。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月,真宗撰《崇儒術論》中稱:“儒術汙隆,其應實大;國家崇替,何莫由斯。故秦衰則經籍道息,漢盛則學校興行。其後命曆迭改,而風教一揆。有唐文物最盛,朱梁而下,王風浸微。太祖太宗丕變弊俗,崇尚斯文。朕獲紹先業,謹遵聖訓,禮樂文舉,儒術化成。”《長編》卷79.為促進地方州縣文化水平的提高,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二月,許曲阜先聖廟立學,又賜應天府書院額,是為州縣置學之始。
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太學從國子學三館中分出,單獨建校,其入學資格“以八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異者為之”⑤《宋史》卷157《選舉三》。。這使太學在宋代成為混雜士庶子弟的普通學校,是宋代學校製度的一個重大變化,擴大了接受高等教育的範圍。到神宗時期,太學生人數不斷增加,那些“遠方孤寒人士”和“四方士人”沒有資格進入國子學的,自然就進入太學學習。熙寧四年(1071年)十月,立太學三舍法。以初入學生員為外舍生,不限人數;自外舍升內舍,內舍升上舍。上舍生以100人為限,內舍生以200人為限;次年八月,又明確規定外舍生以700人為限。太學生總額達1000人。元豐二年(1079年),太學生總數達2400人,計外舍生2000人,內舍生300人,上舍生100人。到了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太學生總數高達3800人,計外舍生3000人,內舍生600人,上舍生200人⑤《宋史》卷157《選舉三》。。南宋時,國家處於戰亂之中,太學生人數雖然有所減少,但數量仍然較為可觀。如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六月,時人林同指出“太學養士千餘人”李心傳:《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卷173,中華書局排印本,1956年版。,可見太學仍有學生1000多人。